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欧阳宏伟:有目标更要有理想

一位引进人才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5-28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唐媛 高楚清9924


    今年是浙大文化建设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及时的行动和号召。
    
    现在的人越来越忙碌,生活工作越来越机械化,感觉越来越枯燥,内心开始干涸,然而人是感性的,渴望有人文的关怀和引领。
    
    
我们现在都觉得文化建设很重要,但大家又觉得文化建设很务虚,抓不到真切的地方,就不知道怎么去建设。文化建设不应该只是几个文化活动和宣传,而是要创造群体真切和共鸣的体念。
    
    我很认同杨卫校长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人文建设主要是人的建设,就是建设人。我在2005年年底回国,06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了自己的研究生。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叫研究生做实验。我是先给他们进行了为人处事、做人做学问的理念培养,开始常被人称为“老夫子”。但我总觉得,处事先得为人,人对了,理念对了,做事也就对了。否则人不对,文化不对,那就什么都不对了。
    
    大家可能觉得我是在“洗脑”,但我不太认同“洗脑”这个词。我觉得,人脑就像电脑一样,需要有软件武装,要么是“英雄所见略同”的成功人生理念,要么就是大众化平庸化的思维和理念。我跟学生讲,你要么被一种成功的理念武装,要么被一种平庸化的思想武装,这样我的学生就很欣然地接受了积极的理念。
    
    我一直和学生们有一种文字和对话的交流,我们现在形成了一个《海浪声集》。为什么叫“海浪声”?因为它具有力量并带来内心宁静。《海浪声集》现在大概有50-60篇了,交流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可能现在有很多研究生觉得是在帮教授做实验,帮老板做实验,而他只是为了一个文凭,为了发几篇SCI论文。在我的实验室的里,研究生认为他们不是在帮我欧阳做实验,他们做学问的心态非常积极。因为他们在感受一种成长的快乐,他觉得他做的“再生医学”研究是有意义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当他觉得是在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会很投入。
    
    三年多了,我们的实验室从无到有,现在发了大概有10多篇文章了。这些文章的影响因子平均都是在5.0以上,都是这个领域顶尖的几本杂志;也建立了国内第一批组织工程技术临床化示范。所以我们的理念建设和文化建设帮助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带他进入一种自我成长的轨道。这样就不需要刚性的管理。
    
    
四年来,我没骂过学生一句话,也不需要去骂。我觉得,和国人相处,有两种方式很重要,也很有效。一是要给足他面子,给他尊重;二是要对他好,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即便他错了,你也不要骂他,你只要告诉他,你知道他错了。这个时候,他就觉得他欠你。但如果你骂了他,他立马觉得我们俩扯平了:我错了,你骂我,所以我们扯平了。
    
    
人的理念的培养有很多方面,我们的实验室的理念是“做人得有品味,做学问得有定位”。讲做人的品味,就是讲要心存感恩,要富有思考,胸怀理想。因为拥有感恩之心的人,心态比较平衡;富有思考可以to be different,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人生是迷茫的。这三种理念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理想的树立。所以今天我讲的就是“理想和目标”。
    
    
“理想”这个词已经长期不被人提及了,在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国人全在讲理想。那个时代,虽然物质不够富裕,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立定,有种追求;而现在,理想已不经常被提及。我刚给我的研究生讲理想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我很幼稚,因为现在的人崇尚物质追求。他追求现实的目标:一份好的工作、一份丰厚的薪酬、不断升迁的职位等等。但是,我们发现身边的人在这个物质越来越富裕的年代,生活却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焦虑。因为什麽?是因为缺乏理想,人生出现了不可承受之轻!
    
    
我最近给研究生、本科生做过几次人文讲座,发现他们经常把理想和目标搞混了。这次学校组织校风学风调研,有两个数据印象很深。一是83%的同学觉得自己有理想,二是到期末考的时候,有48%的同学觉得自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是很矛盾吗?83%的人有理想,48%的人却觉得自己在为考试而学习。其实他是把理想和目标搞混了——他们的理想其实就是目标。
    
    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目光所能看见的标志;那么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一种长期的理念或者构想,像是一种信念,或者是一种无限接近的目标,可以用一辈子去实现。但现在大家都是在追求切实的目标,比如说,我要找份好工作,我要发1篇SCI论文,这是想快点达到这个目标,或者是害怕达不到这个目标,因此,你就会每天焦虑。达到目标了,你就会高兴那么几天。但短时间后,又会进入下一个目标的焦虑期。人像老鼠一样,不断地追求不同的目标,就会有无穷循环的焦虑。
    
    
只有目标而没有理想引导会造成什么样的现象?你会发现,学生们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学的专业经常不一样,他们被目标赶着,为了考试而考试,为实现目标而去实现目标,专业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教授们也经常为了科研经费,为了发SCI论文而不断改变研究方向,这样研究成果也很难积累。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倡导理想,树立一个长期的理念和构想。
    
    
以前的理想教育给人一些错误的印象,认为实现理想需要去牺牲、需要去奉献。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错误的谬论。我们实现理想,并不是要让你去牺牲或者奉献什么,其实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内心获得安宁或者喜悦的一种过程。为什么?当你人生有了理想以后,就有有了方向,你会根据这个方向去制定目标。你的目标是累积的,是朝一个方向前进的。你每完成一个目标,你会觉得你朝自己的理想更靠近几步,你的心会有一种较长期的从容和喜悦。这在我从大学到现在二十二年求学、工作生涯里得到深刻体现。
    
    
我的实验室每天早上有个早会,5分钟的集会,我会跟学生们讲,昨天干了些啥,想了些啥,或者对一些事情领悟些啥。其目的只是想传达给他们,我为什么能有较好的运气,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后来,我终于想清楚了,是因为我可能还有点理想,跟实现目标确实不一样。当初我把目标和理想两个概念给学生讲清楚后,他们发现自己心中全是目标没有理想。他们反问我,欧阳,你在20多岁的时候,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没有迟疑,就跟他讲,我就是要成为一个把知识和技术写进教科书的医学教授。所以,在以后的这二十多年的生涯中,不管在国外,还是从国外回来,在选择的时候,我没有一点迟疑。我发现在这种既定的方向下前进,更容易累积,更容易成功。也因为坚持一个方向,我获得了很多,不仅仅获得一种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满足感,而且也获得了物质。
    
    
很多人经常跟研究生讲,做研究生是辛苦的、是清贫的,要耐得住寂寞。但谁会去愿意清苦?我经常给学生讲“Research for fun,research for money!做研究也是有趣的,是可以赚钱的。但是,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去坚持一个方向的,因为诱惑太多了,功利的诱惑太多了。
    
    比如我自己,在99年出国前,我已经完成了一个医生最艰苦的阶段,称为魔鬼训练的住院医生阶段,工资加奖金有不少钱。我可以不出去,可以选择赚钱;出国后,也可以去公司,做技术转化赚钱。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在一个方向上进行研究积累。现在我的学生们也体会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也很成功。
    
    我觉得,一个教授最应该做到的,是带给学生那种自我成长的感觉,那种感悟的状态。几篇SCI文章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他按照你的方法去做,他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需要不断成长的感觉,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我刚才讲了这么多,都是讲个人、学生或者老师。同时我也觉得,不仅个人要有理想,团队和大学也要有理想。我记得巴德年院士说过,“没有理想的团队就是团伙”。一个机构运行需要很多机制,包括领导、管理和服务机制。但是我们现在的领导很怕说自己是领导,强调说自己是服务,这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偏差。我以为,领导就是领导,领导就是leading,应该是一种理念的引领或导向;管理是manage,是目标管理,是在理念导向下去按目标管理。
    
    
我们学校已经制定了很多好的目标,也已经实现了很多。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稍微安心一段时间,真正去思索一下我们的大学理想,我们浙大对中国社会的独特贡献或不可或缺的作用究竟应该是什么。有了理想,就会引领我们的目标管理,使其更具持续性、延续性、系统性,效率会更大地提高。我相信,随着我们大学理想的不断明晰和实现,浙大将会更加自信大气!
    
    最后,祝愿我们浙大有自己独特的理想,可以成为中国大学的典范之一;也祝愿我们浙大的全体师生在追寻和实现我们浙大理想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和自豪。谢谢大家!
    
    
(根据浙大基础医学系教授欧阳宏伟2010年5月22日在浙江大学“双代会”上发言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录音整理:唐媛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