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冯新华:在浙大做更“大”的事情

发布时间:2010-06-1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潘怡蒙 高楚清9509


    
“孔教授,我准备去浙江大学了。”
    
    
“你要回去,你得回去!中国才是我们的根。”
    
    
2009年4月6日,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冯新华参加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筹)院长的招聘面试会,把自己准备回国的消息,告诉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老师孔宪铎教授。
    
    
浙江大学为全面提升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研究水平,带动相关领域其他学科的发展;组织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启动筹建生命科学研究院。2009年1月16日,浙江大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则招聘生命科学研究院(筹)院长的启事。经过严格的遴选,10月13日,浙江大学正式发文,成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任命冯新华为院长。
    
    
踏着老一辈华人科学家的足迹,冯新华决定回国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效劳。

    
    
与生物学的偶遇
    
    
接触生物学,纯属偶然。冯新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冯新华的理想是考进武汉大学数学系。1979年,年仅15岁的冯新华以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但没有分配到心仪的数学系,而是被“调剂”到了生物专业。“那时的生物专业属于冷门,都不知道究竟是干什么的”。冯新华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生物学研究才开始蹒跚起步,我国在生物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条件也相当落后,即使在武汉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也没有一间像样的现代生物学实验室。
    
    
冯新华是个爱读书的人。虽然学习生物学专业不是他的初衷,但他还是非常投入,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原版的生物学杂志,冯新华逐渐被生物学里蕴藏的奥秘深深吸引。本科毕业后,冯新华受到大学本科论文导师朱英国教授(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影响,报考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并被录取,做植物遗传研究,并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期间,他在国内权威学术杂志《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发表了2篇论文。
    
    
1984年10月,刚在中科院遗传所做研究生满一年,冯新华被导师邵启全教授派往泰国,加盟美籍华人杨又迪教授在泰国曼谷创办的亚洲蔬菜研究中心分部(总部在台南),做研究助理。当时的泰国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之首,经济发达。亚洲蔬菜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交往也非常广泛。“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真的是开了眼界,也为我以后继续深造坚定了信心。”同时,冯新华与自己的首个海外导师、中心主任杨又迪教授结成了忘年之交。
    
    
回国后,冯新华开始申请读博士。“当时只考了托福,因为没有钱,没考GRE。也有大学同意我不考GRE,但是必须要交申请费,这点钱我也拿不出。”1986年,正当冯新华准备放弃出国继续深造的时候,美国马里兰大学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并承担了所需申请费用。“我是后来才知道,是杨又迪教授将我推荐给马里兰大学的孔宪铎教授,有两位教授的力荐,我才被录取。”作为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创办人之一的杨又迪教授在植物病理学科领域颇有声望,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与国际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作为马里兰大学农业生物工程中心主任的孔宪铎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在冯新华因为经费捉襟见肘,打算放弃梦想时,两位教授毫不犹豫地举荐了这位颇有前途的来自大陆的年轻学者。
    
    
1987年1月,冯新华成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博士生,师从孔宪铎教授。孔教授是冯新华遇到的第二位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的海外导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孔教授就通过多渠道参与和推动我国科学、教育建设,1991年参与创办香港科技大学,2001年推动创办临沂大学,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马里兰大学期间,在孔教授指导下,冯新华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开展对植物肿瘤的研究,探讨出植物荷尔蒙对植物肿瘤发育的控制,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植物正常和不正常发育的了解,并且推出了生物界的天然发展规律。
    
    
1993年,冯新华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始生化、细胞生物学博士后研究,之后,担任该校生长与发育生物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受惠于Rik Derynck教授的指导。1999年10月,冯新华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盟美国贝勒医学院,并一路成长为该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外科学系教授。现在,冯新华已是细胞生物学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信号传导、蛋白质修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阐明胚胎发育和肿瘤抑制等一些生物医学的基本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我的人生路上,各位导师对我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既是我的良师,又是益友。他们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创新的意识,奉献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可以说要影响一辈子。”
    
    
TGF-β高处相逢
    
    
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突飞猛进。继20世纪遗传密码、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基本规律的研究获得突破之后,如何控制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将成为本世纪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大挑战。
    
    
冯新华研究的专业方向是蛋白质修饰和信号转导,这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两个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冯新华带领他的团队一直瞄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勇敢而执着地探索着。
    
    
生命活动离不开信号。细胞外信号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转变为细胞内信号并在胞内传递,这个过程在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等基本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信号转导异常将会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发育异常、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信号的传递大多是通过磷酸化等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来实现的,蛋白质的磷酸化是由蛋白激酶催化而成。
    
    
“因为传入细胞的信号,各自的任务都不相同,有些信号是让细胞生长,有些则是让细胞停止生长,这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冯新华说,在过去几十年中,蛋白激酶的研究很多,但磷酸酶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冯新华确定了自己主攻的方向:“我们要寻找细胞行为、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磷酸酶。”随后,他带领课题组独辟蹊径,首先从人类基因组里面克隆了100多个磷酸酶。“我们建立了人类基因组编码的全套蛋白磷酸酶文库,并通过用功能基因组的办法,并首次发现了该领域科学家们寻找多年的终止TGFβ信号的磷酸酶。”2006年,这项工作发表在生物学界最权威的杂志Cell上,该磷酸酶PPM1A的发现和后来的RanBP3工作精辟地阐述了细胞内的TGF信号是如何终止的,代表了TGFβ领域里自从1996年发现TGFβ介导分子Smad以来的重大突破性发现。这些工作和正在进行的磷酸酶基因敲除老鼠模型,将为药物开发提供了理想的分子机理研究和筛选平台。
    
    
在冯新华的带领下,课题组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首次发现了SUMO修饰对Smad、共转录抑制因子CtBP活性的调节作用;首次证明了抑制性Smad6在细胞核内的功能,提出了Smad6直接参与基因转录调控新模型;首次发现作为抗癌药物的Hsp90 抑制剂可以拮抗TGFβ信号通路,揭示了Hsp90 抑制剂抗癌的副作用问题和应用于治疗由TGFβ过多引起的疾病的可能性。
    
    
此外,冯新华还提出了肿瘤如何逃避TGF-β抑制功能的新机理;首次克隆了一种参与泛素化过程的泛素E3连接酶Smurf2和dSmurf,并证明了它在Smad蛋白降解、果蝇翅膀的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首次参与克隆了TGF-β信号介导分子Smad,并阐述了Smad蛋白与其他转录因子协作激活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抑制中的作用;首次发现了TGF-β受体上的L45结构域并阐明了TGF-β受体的作用机理和信号特异性。
    
    
近年来,冯新华在Cell、Molecular Cell、Nature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发表了70多篇论文,总被引用4千多次,应邀编写 “The TGFβ Family” 、“Smad Signal Transduction” 、美国主要外科教科书“Schwartz’s Principles of Surgery” (第八、九版),以及国内研究生教科书“分子细胞生物学”有关章节。在美国主持了16项NIH等科研项目。
    
    
回国做更“大”的事情
    
    
进入不惑之年,冯新华面临着内心的价值拷问。长期埋头于科研,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现在是该回来为国家做点事情,做些更“大”事情的时候了,“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近年来,冯新华一直在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科研任务再繁重,他每年都会坚持回国交流。“除了和清华大学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外,我主要还是为国内高校引荐一些在海外工作的学者和专家,回国开展学术交流,或者是科研合作。”
    
    
“在美国,当你成为教授之后,你基本上只能在你的那一块研究领域继续研究。而生物学研究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需要大的平台。”冯新华说,浙大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是他选择来浙大的原因之一。他的选择得到了杨又迪教授、孔宪铎教授等华裔科学家的肯定和支持。冯新华说,“他们本人也都是在学术生涯最鼎盛时期,毅然选择了回国,寻找自己的根,也寻求比科技、比个人前途更‘大’的事业。”
    
    
现在,作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冯新华已经开始谋划研究院的发展愿景。“我会借鉴在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营造一个适应研究人员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尽量让大家自由发挥,争取都能出来更好的成果。”
    
    
面向全球招聘专家、学者,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冯新华目前的首要工作。“浙大大力支持生物医学的创新型研究,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备和科研平台,我现在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招最优秀的人来。”冯新华说,借鉴原马里兰大学总校校长John S.Toll的治校策略:“Keep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留住人才,使之愉快)”,研究院将会给每个优秀人才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我不会用每年要写多少篇类似SCI论文来框住他们,我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能在3至5年之内,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研究方面,研究院将围绕国家的需求,继续开展国际一流的基础课题研究,发挥国内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转化研究。“我将建立新的实验室,开展以细胞及动物模型为系统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磷酸酶组在正常细胞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节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冯新华说,新的课题组将继续保持在所在研究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挖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试图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对蛋白质修饰和TGF-β信号转导途径在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增进人们对蛋白磷酸酶组和TGF-b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为干预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科研机构。”这是冯新华给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设定的目标。
    
    
(潘怡蒙 高楚清)
    
    
(此文未经本网书面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