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廊桥

发布时间:2010-07-29来源:

浙江大学“对话庆元廊桥”暑期社会实践 济川组队员 叶顺 旅游07
    
    桥是水上的路,路是地上的桥,因为廊桥的存在,庆元的崇山峻岭不曾阻碍这里生活着的人。桥如人,人如桥,一路走来,廊桥的倔强似乎也暗示着庆元人不屈的性格。
    
    1.后坑桥和它的守护者
    

    后坑桥,又称“红军桥”,至今走过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这是我们进入庆元看到的第一座廊桥,就在黄田和竹口间公路的边上。桥身横跨山涧,没有上漆,仍旧保持着木头的原色,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明显泛出了黑色,极尽朴实,如果不是边上的石碑,我们简直不可能把这一切同“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联系在一起。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后坑桥是庆元廊桥的典型代表,周身不曾用一枚铁钉,全部依靠结构自身和榫头接合支撑,横跨36米的河面,中间没有一个桥墩。同样也是后来才知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是一座经过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修补之后的文化瑰宝,最近的一次大修就在2003年,这些修补工作大部分都是民间集资的。
    
    后坑桥重修的故事陈汝长老书记给我们讲述的,从2004年大修结束开始,陈老作为文保员开始管理新修以后的后坑桥,一共10年零2个月,为此需要经常性地打扫卫生,注意防火,对留宿其中的流浪者更是需要耐心劝离,可以说,陈老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位老人个子不高,说话有些拘谨,但言语之间对这座桥充满了感情和责任。后坑桥在80年代末发生了木拱梁被盗事件,一夜之间19根珍贵的木拱梁不翼而飞,同时由于年久失修,桥面也破败得非常厉害,因而在2003年,镇政府组织了一次大修。关于这次大修,不得不提到的是另外一位老人,当时的县文保员吴其林。吴老是当年大修的负责人, 正是他的坚持,后坑桥得以按原貌重建。廊桥的木拱梁需要用直径30厘米的老杉木来制作,而当时提供的杉木都达不到这样的大小,吴老对这些木料的可用性产生的怀疑。因为所需要的老杉木非常稀少,当时的领导和负责施工的人都希望直接用这些直径小于30厘米的木料。但吴老顶住了压力,据理力争,提出以加拿大铁杉来代替老杉木的设想,为此还专门请教了生物学家,确定加拿大铁杉的硬度能够代替老杉木。在吴老的坚持下,最终还是以加拿大铁杉作为新的木拱梁,后坑桥的木拱得以恢复原貌。
    
    2.半路亭桥和一个传说
    
     半路亭桥位于黄田镇的乡间小路边上,毗邻陈边村,距离黄田不过20分钟车程。这座传统的木结构廊桥沉入了路旁的山谷之中,距离路面大约三到四米,树木掩映,几不可见。桥的另外一侧也是一条古道,廊屋内还供奉了一尊菩萨,从供桌上残留的蜡烛来看,香火还挺盛。桥的两侧是山林,蚊虫很多,但奇怪的是廊屋内却没有一只蚊子,我们来的时候正值盛夏,在里面休息的时候也没有任何蚊虫叮咬。根据陈边村的陈书记的解释,这是由于半路亭桥通风条件特别好的缘故。桥的另外一侧的山崖上,还留着一块摩崖石刻,每个字10厘米,崖高2米2,宽1米5。关于这块石刻,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每逢河水暴涨,走在古道上的便能依稀见到对岸出现一桶一桶的黄金,河水退去便不可见。石刻上的文字晦涩不可读,如有有缘人能够解释出来,崖壁即会裂开,露出内藏的金银财宝。半路亭桥也是一座经过无数修补的古廊桥,能存在至今,同样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3.兰溪桥和倔强的老人

    
    兰溪桥位于五大堡乡西洋村,距离县城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边上就是香菇鼻祖吴三公的庙宇西洋殿。关于兰溪桥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兰溪人游历庆元,见此地群峰拱揖,四水归堂,是块风水宝地,遂将其父偷葬于此,故将此地命名为“兰溪”。明朝万里年间,邑人募资在此修桥,建成后因地名儿命名为“兰溪桥”。兰溪桥是国内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连接两岸山脉,桥下流水清澈,河滩宽阔,鹅卵石遍布。
    
    80年代,由于水库大坝加高,兰溪桥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当时县政府已经决定将其拆下变卖,之所以能迁移重建而保存至今,全亏了吴其林老人。这位老人皮肤黝黑,远远看去有一股难以压服的韧劲,他出身贫寒,做过电影放映,当过木匠,所有的知识全部依靠自学,八十年代后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吴老已经退休,但讲起兰溪桥迁建的往事,他仍然热情洋溢。当时吴老奔走呼号,甚至不惜和直属上司翻脸,最终亲自负责兰溪桥的迁建工程。吴老称自己为“傻人”,坚持自己对廊桥的感情,牺牲了官场上晋升的机会。“保护了就有责任”,这是吴老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解释。兰溪桥迁建完成后,现场只剩下一根木料和十枚钉子,吴老说,他不敢浪费一分钱,更不敢从中拿一分钱。因为迁建之前集资过程中普通民众的热情和无私深深感染了他,其中甚至有一位五保特困的老大娘倾其所有拿出卖鸡蛋的两元钱支持这座桥的迁建。用吴老的话说,“修桥铺路,这是良心的事业”。
    
    这就是关于庆元倔强廊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