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桥与西洋殿

发布时间:2010-07-29来源:

浙江大学“对话庆元廊桥”暑期社会实践护龙组队员 建筑08 单雨歌
    
    兰溪桥距县城不远,横跨松源溪支流。它的西岸一边是依山而建的菇神庙,一边是一片疏密正相宜的松林。离村庄不远却只可偶闻鸡鸣,除了哗哗水声,可真是安静。

作为一座廊桥,而且是中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它早已不年轻了。但它与菇神庙西洋殿做伴为邻,才刚到第二十七个年头。
    
    兰溪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兰溪桥在松源河上稳稳地呆了了四百多年。只不过因为修建水库,1983年兰溪桥按原样往松源河上游搬迁了将近十公里,成了菇神吴三公的邻居。
    
    虽说是原样搬迁,村里的老人们还是觉得兰溪桥和从前有了些不同。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的兰溪桥,木廊的部分明显比木拱部分要长出一截,引桥部分左右各用了一段石料,木拱架的斜度也变大了。
    
    这里面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
    
    当年兰溪桥水库要加大蓄水量,大坝要增高,兰溪桥原来所在的位置也被划为蓄水区,兰溪桥有两种选择——或是被拆或是被淹。当然,桥自无语,作出选择的是人。最终,人们决定让它搬迁到上游。即使在今天,古建筑搬迁也是一件工程量浩大,费时费力的事,更何况是在近三十年前,要赶在雨季水位上涨之前搬迁一座技术复杂、构建精巧的全木构古建筑。
    
    当时的县专职文保员吴其林老人告诉我们,搬迁廊桥时,为了防止损坏木构件或是混淆相似构件的位置,所有的构件都要先用铁丝捆好,标上编号,再运送到新址重新组装。但就在搬迁即将完成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大雨带来的山洪冲垮了还没组装完全的廊桥,许多木料都被水冲走了。虽然人们顺着河流找回了大部分木构件,但是找回来的拱骨都遭到了严重损坏——它们的榫头部分都已断裂了,无法再使用。
    
    拱骨作为木拱架结构的核心承重构件之一,对稳定桥梁结构,支撑桥面重量起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拱骨必须用特定的完整原木制成。同时,所有的铆接部分必须严丝密缝,榫头和榫槽不能有一毫米的误差。少了这些拱骨,兰溪桥可能永远无法再立起来。
    
    面对这么一场飞来横祸,主持兰溪桥重建的老匠人一气之下竟然卧床不起。吴其林心急如焚,苦思冥想之下,竟然找到了一个办法。拱骨不能用的原因是榫头断裂,如果把损坏的部分去掉,重新设定开凿榫头,是不是就能将这些短了一截的拱骨重新用上呢?已经主持过后坑桥大修的吴其林有把握做出一样的“榫”来。他连忙去找还病倒在床上的老匠人。老匠人一听,顿时看到了修复兰溪桥的希望,又有了力气,重新回到了工地继续工作。受力和跨度重新经过周密的计算和设计,兰溪桥再一次横跨松源河。除了拱骨斜度变大,长度变短之外,它和从前一样恢宏大方,气势惊人。
    
    说到气势,不远处的西洋殿却一点也不输兰溪桥,正如当地人所说“彩虹拥竹烟尚绿,圣殿依松势更宏”。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又经过清雍正七年和光绪元年的两次重建,西洋殿其实还是兰溪桥的长辈。
    
    尽管被古代厅堂的禁制所局限,西洋殿正殿只有五间硬山顶,但是青瓦龙脊,雕梁画栋,戏台藻井,样样不缺,个个沉稳大气。殿堂内的梁枋雀替,全都因材雕刻着不同的花草图案。每一个牛腿都描绘着一个神话人物,每一根重挑枋都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
    
    西洋殿神龛供奉的是吴三公的神像。这位吴三公是南宋年间龙岩村(今属百山祖乡)人,被菇民们尊为“菇神”。他发明的“砍花法”、“惊蕈术”历经千年依然被菇民们继承使用,经过考证,他被确认为世界香菇栽培技术的创始人。
    
    吴三公的的神像位于大殿正中,一边象征招财进宝、降福保安的五显神菩萨,另一侧供奉的是明朝国师刘伯温的塑像,这可能与浙南一带对家乡这位传奇人物的尊敬爱戴以及奉刘基为潮神的传说有关。
    
    早年,菇民在离开家乡前往外省做菇之前都要经过这里拜祭菇神始祖,顺便谈生意、交流种菇经验、赶庙会。每年农历七月十六到十九,西洋殿的香火就特别旺,算得上是西洋殿的“香期”。菇民们都说,在西洋殿拜吴三公许愿是最灵验的,在西洋殿求的签是最准的。
    
    西洋殿可以求的签包括家宅,本身,功名,姻缘等等。我按照守庙老人所说的步骤拜过吴三公,求问我近年能否如愿养一只我心仪已久的小狐狸。结果摇出一只中中签,上面的批语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有点不知所云。大概是因为吴三公从没遇见过我这种诡异的问题,也从没想过竟然有人喜欢拿狐狸当宠物,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所以随手一指便打发我了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