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与竹林间的智慧与淳朴

发布时间:2010-07-29来源:

浙江大学“对话庆元廊桥”暑期社会实践 济川组队员 财务08 赵宏宇

蜿蜒起伏的山岗上,满眼都是鲜明的绿色,高挑的毛竹肩并肩地挤满了每一方土地。车窗中,几座古廊桥闪过,溪水的叮咚之声一次次地靠近又远去。山路行尽,我们终于到达了黄田镇。
    
    黄田镇位于庆元县西北部,素有庆元北大门之称,距县城松源镇43公里,至龙泉市56公里。黄田镇历史悠久,自建镇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以境内的黄坞、葛田村各取一字得名黄田。
    
    沿龙庆公路北上,直达黄田北部良官田村。村附近有一条古道,可以通向龙头山上。村民吴长辉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然带领我们登上古道。古道经过一个山谷中,立着一块浙闽二省的界碑。界碑附近,四条路延展向远方,此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有谚语“一山连四县,半步跨两省”之说,在军事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这里曾是红军游击战的主战场,革命英雄辈出,大大小小战役无数,山间更是流传着不少英雄的传说。
    
    龙头山又名鸾峰山,海拔1349米,群山环抱,山脉绵延,孤峰挺秀。山顶呈龙头状,故称龙头山,有俗语“龙头山,龙头山,头朝东,尾朝西,吃浙江,拉松溪”。在山顶,数万亩毛竹尽收眼底,晨曦时分,可以观赏日出日落。明代进士御史巡抚魏濬曾以“鸟道萦回窥削壁,霞光绚烂见升阳,嶙峋千嶂香岩出,飘渺三峰剑气长”的诗句形容它的雄伟气势。
    
    悠久光荣的革命历史,险峻秀美的自然风光,把龙头山装点成一幅壮美的画卷。龙头山于2004年被列入《庆元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年又列入《丽水市竹海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现在,一条直通龙头山脚下的公路即将完工,一个革命史料陈列馆正在筹划,一份森林公园的最新提案也已交到上级机关等待批复。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参与制作的旅游规划提案,讲述的过程中,他激动地挥着手、用力地点着头,重重地强调着规划中的重点,在一旁做农活的几位村民听了他的讲述后也不时插入几句感慨或评论。
    
    走入上济村,一股清香之气扑鼻而来。田间地头,可以看见一捆捆堆得整整齐齐的食用菌袋料。乡民们正忙着清理灭菌锅。虽然此时正值白木耳的采集时期,但这里最闻名的作物却是灰树花。黄田被称为“中国灰树花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灰树花生产基地。一位老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不断摸索灰树花的栽培技术。最初几年,灰树花的袋料经常不能长出令人满意的菌丝。一次,他发现,一袋不小心被老鼠咬破的袋料,竟然生发出了大量的菌丝。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他发明了新的灰树花种植方法。上济村自开始大规模种植灰树花之后,人均年收入几乎达到黄田镇平均水平的两倍,老人被尊称为“灰树花之父”,收到乡民的拥戴。智慧的黄田人,通过他们的努力,不懈地追求着更加美好富足的生活。
    
    除了自然风光,黄田镇古朴的民风也令人赞叹。2004年,黄田境内的古廊桥“复兴桥”重建。民间发起、集资,自愿出工修建,这种在现代都市几乎不可想象的高度自觉的公益行为,在这样一个小山村中出色完成。是什么力量促使这里的人们如此热心公益事业呢?复兴桥所在地姚村的村民介绍说,重建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发起与组织的,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地人均年收入仅在5000左右,但不少人为了造桥一捐几百元,一位老大爷甚至将自己积蓄多年的两万元钱一次性捐了出来。除了技术工人之外,几乎所有工作都由村民无偿完成,村民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前来帮工,青壮年做主要劳力,老人小孩也来协助搬运建材。一副仅在古老传说中看到过的全村老少共同劳作的场景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位老人说,“赚的钱再多只留给自己有什么用?修桥补路、做公益事业,积德行善,才有意义。”简单却深刻的话语从山民的口中说出,古朴的民风令人感动。
    
    龙头山厚重的历史与奇秀的风光,山村中智慧的人们与淳朴的民风,共同组成了一幅和美的山村图景。小旅馆旁不知名的古树在朝阳中泛出的点点辉光,伴随着山涧中的流水声,让我的心也沉静。和那些早已过分商业化的古镇相比,这里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一片未曾受污染的净土,是真正的惊艳之美景,是天公旷世之奇作。在“天堂”呆得太久,眼见房价越来越高,市区越来越嘈杂拥挤。相比之下,庆元的山村古镇的的确确是一个绝美的休憩避世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