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故事·人家——安南“发现”

发布时间:2010-07-30来源:


图为范哲民老人在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
    
    浙江大学“对话庆元廊桥”暑期社会实践 龙济组队员 09文科实验班    田野

    
     大山,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蓊郁的森林,险要的地势总是会把一些故事隐藏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很久以前,我就想走进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去发现秘密,体味大山里的一抹清凉。
    
    今年夏天,一个这样的机会轻轻叩响了我的心门。跟随着学校“对话廊桥”社会实践的队伍,我奔赴庆元,走进大山,走向了这些隐藏故事的地方。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庆元的古廊桥文化和民风民俗,团队分成几个小组分赴庆元县的各个乡镇,去收集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料。而我,则被分到了庆元县与福建省交界处的一个乡——安南乡。因为我们对于安南乡的具体状况并不了解,具体的探究思路也尚未定夺,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将是一次填补空白的走访,一次创造性的旅行。这让我既感到忐忑,又感到兴奋。或许,在我内心深处,兴奋更多于忐忑吧。一想到即将面临的那么多的未知和新奇,血液就会沸腾起来。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我们来到了这个边远的小乡镇。一进乡里,我就被那片清澈的蓝天深深地吸引住了,在群山的掩映之下,她是那么高那么远,一朵一朵的白云自然的嵌在这块剔透的玉璧之上,极尽美感。在我房间外面,是一条宽宽的河流,河流的水声很大。于是每天晚上,我都能够枕水而眠,分外惬意。
    
    由于采访的任务分布在各个村子里,所以我们必须驱车走访各个山村。走在不足五米的乡村公路上,我感觉大山触手可及,偶尔还会有路边的树枝不小心伸进我的车窗,好像是在努力地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到来。随着车子的前行,对面的景观缓缓地向我推来,倏忽之间,公路边出现了一排排的泥房,原来,它是在跟我玩“躲猫猫”,不小心藏在了大山的身后。到了村子里,也不一定看的到廊桥,很多时候还是要走一段幽静的古道。
    
    探访福寿桥的时候,看桥的老人带我们从村子出发,走了一段杂草丛生的盘山古道之后,才看到福寿桥绰约的身姿。古道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宽约50公分,走在上面的我不由得怀疑,在这深山老林中,古人们是如何铺成这样的古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们一辈子又要在这古道之上走多少个来回呢?我站在古道上俯瞰整个溪谷:大山环抱着村庄,村庄孕育着古道和廊桥,他们结合得是那么的自然与温和。这一刻,我发现了自然,发现了文化,更发现了古廊桥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廊桥,并不是我曾想的那样呆在人多路宽的地方,承受着闹市的聒噪和喧嚣,而是安静的躺在大山的深处,默默地聆听着身下的溪水声和来往的脚步声。廊桥文化深沉而又厚重。从交通,到祭祀,再到廊桥技艺,还有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都在这一座座古廊桥之上留下了印记。他们就像一条沉睡的神龙,孕育着一方文化的魂灵,看护着一方水土,造福着一方人民。
    
    一桥一传说,我们的祖先总喜欢给每一件事物都冠上一个美好的传说。美好的传说需要人来记载。他们或许是那些守桥人,也或许只是一般的村民。没有书籍,没有文字,仅仅是靠一些年长老人记忆和口耳相传,故事才得以流传至今。而我,就是被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深深地感动了。给我们讲故事的老人大都七八十岁,看到远道而来的我们,他们总是很热情的欢迎。简单的茶水,一个善意的微笑,足以让人窝心,对于采访不配合的顾虑也顿时烟消云散。
    
    在众多的讲述者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老人是一位木匠,14岁就开始到处做木工,凭着祖传手艺为人家造屋,起庙。虽然老人与我们关注的廊桥接触不多,但也有着不解之缘。在50多岁的时候,他参与了安南乡和隆宫乡两座廊桥的维修。60几岁的时候,他带着学徒师徒二人独立设计、建造了庆元县城仑山路上的百花廊桥。为了建桥,他两次去兰溪桥学习研究廊桥结构和木雕雕花技术。
    
    现如今,老人已经胡子花白,耳朵也不太好使,需要旁人在耳边大声说话才听得清楚。而且,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无法直接理解他的话,只能他说一部分,旁边的村官帮我们翻译一部分。但是,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下来,老人没有半点倦意。当我们提出要看看老人当年用过的工具时,老人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打开尘封已久的工具箱,老人掸了掸工具上面的灰尘,拿起一件件示范给我们看。只见那把早已上锈的斧子在老人的手中挥舞动着,仿佛活了一般。
    
    在采访结束,我们将要离开时,老人微笑着对我们说:“感谢你们能来。”
    
    这一刻,我不仅发现了故事,发现了人,更发现了感动——一种叫做“真诚”的感动。因为,老人也像我们一样,也爱着这片土地,这段历史和这些古老而又深沉的文化。
    
    元曲有云“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安南,有小桥流水,有古道西风,也有故事人家。她就仿佛是一个深藏大山的俊秀的古代江南女子,等着人们去发现,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