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里的科学家

灰树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0-08-18来源:

济川组 08财会 赵宏宇

在庆元县黄田镇政府办公楼门厅一侧的墙上,有一块所辖村庄的人均年收入一览表,上济村村民均年收入是9000多元,接近其它村庄的二倍。也许是因为我的专业背景——我是学财会的,马上就在那思忖开了,引来了同学们一阵猜想,决定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镇干部吴叔是上济村的的联络干部,第二天他陪着我们去上济村,他说,他会带我们去认识一位“灰树花之父”,你们想问什么就问问他吧。
    
    刚到庆元我们就知道了,一种被称作“灰树花”的食用菌在黄田被广泛地种植,全国94%的“灰树花”产自黄田。但种植灰树花最早的,是一位当地的老农,也就是被称为“灰树花之父”的鲍良民老人,他在本地远近闻名,是一位乡间能人。
    
    鲍良民今年七十四岁了,清瘦的他乍看起来像个退休的老教师,说起话来谦逊而严谨。事实上他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干了一辈子农活,但正他,总结出了一整套灰树花的养植方法,完成了它从实验室走向了乡间的规模化生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
    
    1989年,灰树花还只是庆元县食用茵研究所培育皿中的产品,鲍良民是“香菇大王”,他想试着种种灰树花。头一两年,只有3户人家跟着他一起干。用县里科技人员教给他们的办法,每户人家种了几百上千包,但一年下来,三家人几乎赔掉所有的投资。但鲍良民看好灰树花的市场前景,第二年,又重新开始,只是这一年,他开始用自己的办法去种。
    
    那时,大家都以为,灰树花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通风不畅。但鲍良民发现,即使是放在风口,菌种仍然会死去,他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做了一个温度试验,结果发现,15摄氏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温度。15摄氏度以下,子实体长不出叶子,灰树花菌体极易烂掉。这一发现,扭转了“靠运气”的种植方式,生产成效变得基本可控了。
    
    那时,香菇种植已经开始使用培养菌段(一种体积较大的圆柱状填料),但产量十分有限。1995年,庆元县聘请鲍良民为邻乡做灰树花种植的技术辅导,鲍良民主动放弃了辅导工资,借此机会向村政府申请了村卫生所的一个房间做实验室。在这里,鲍良民开始他的灰树花菌段种植实验,实验初期,菌段一端用棉花塞塞住的开口处,总是不能长出很好的菌丝。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菌段底部被老鼠咬破,令他惊奇的是,在被老鼠咬破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朵灰树花。他深受启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发明了人工切割菌段的种植方法。灰树花的产量再度大幅度提升。
    
    老人拿出厚厚一摞笔记本,这些大大小小的本子,记录了他每一批灰树花的种植时间的温度和生长情况、收获时间与收获数量,要是在我们学校,一定被称为实验记录本,研究生们会写成论文发表,但在乡间,它只是鲍良民的记事本,他说,后来种的人家多了,乡亲们相信我,都来问我,每户人家的情况不一样,不记一下,怕弄错了。
    
    菌段种植法逐步推广开来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每年灰树花收获完毕后,都会遗留下大量的废弃菌段。成为生产垃圾,污染了乡村环境,也影响了下一年的生产。鲍良民经过试验,发现用过一年的菌段只要没有严重腐烂,经过严格消毒后第二年仍然可以使用。他开始捡别人废弃不用的菌段进行第二年的种植试验。刚开始,老乡们编了顺口溜“香菇王,捡烂段”笑他,但第二年,他家的灰树花大丰收,大家又跟着他学了,顺口溜还在说,含义却变了。
    
    在老人家中,丽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红边的奖状有些退色了,但仍挂在老人的房里。老人还拿出一本书,是他的自传,最后一部分,收录了他写的很规范的实验小论文,很让我们惊喜,向他索要,但他笑笑说,没了。因为这本“书”,“是小女儿帮我‘做’的,只‘做’了5本,我自己一本,四个儿女一人本。
    
    这是我们见到的,世上发行量最小的书了,但它把我们都震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