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英语直接对话,不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法律,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深陷被动。”8月27—29日,由浙江大学主办的第三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会议”在杭州举行。来自25个国家及地区的130余名国内外话语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就“不同文化间的商人话语研究”等10个话题进行讨论。
2006年至2008年,中国出口欧洲的皮鞋总销售额下滑20%,直接导致2万人失业(数据来自于《进出口经理人》2010年第3期)。为什么会导致中国出口欧洲鞋业销售额下滑,这要追溯到2006年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使得以奥康集团为代表的温州鞋企出口增速下降。4年来,奥康集团一直通过司法途径与欧盟相关部门交涉。浙大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施旭认为,这是诸多因素交叉的文化话语现象。
施旭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对于国外的文化霸权的防范意识很弱。比如,中国没有知名品牌、产品档次不高。国内企业很谦虚,认为这是美德,但在国外合作者来看,却是自贬。另外,中国的企业之间没有国外那么团结。在国外,当某个行业受到冲击时,会集体通过行业协会牵头,有组织地进行声援,甚至还会请求政府出台政策减小损失。“中国有不少鞋类出口企业,但是只有少数企业站出来说话。”
施旭认为,语言不通、国际法律了解得不透彻,也是国际贸易合作企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掌握话语权,在话语中直击经济文化霸权很重要。但如何防范文化霸权,如何更好的掌握话语权,成为很多中国商人头疼的问题。”施旭介绍说,他们的研究所现在正在研究一种“说话的模式”。这种“说话的模式”将尽可能全面地“武装”中国商人的自我话语。
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Jef Verschueren,巴西金边大学的Maria Jose Coracini,和Davie E.Mutasa三位国际著名专家,以加强对学术话语研究中的帝国主义化的批评、促进话语研究的文化多元化和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和推进受文化抑制的话语研究、处于边缘文化的话语研究和新话语研究的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的共存、团结和繁荣等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