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美文  博文

建工组团二期通过主体竣工验收

打造浙大校园的“圣马可广场”

发布时间:2010-08-30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韩天高4866


    日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工组团二期工程通过了由杭州市质监站组织的主体竣工验收,建工组团建设至此整体“收官”。该组团建筑设计将中国园林与西方PLAZA(广场)加以糅合,为紫金港校区增添了新鲜的空间感受。承担设计任务的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陆激说,这可以说是浙江大学里的一个“圣马可广场”。
    
    建工组团总建筑面积52500平方米,位于紫金港校区西侧,东临西教学楼,西接护校河,南邻金工、化学和生物实验中心组团,分两期建设。建筑面积为308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安中建工大楼”,已于2007年10月竣工。次年5月,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1700平方米,由建工试验厅、海工试验厅和海洋办公科研楼三个单体组成。其中,建工厅、海工厅建筑面积分别为10610平方米和5037平方米,为大空间工程实验建筑,分别安置大型土建风洞、离心机、反力槽、多功能风浪槽以及海洋浅水实验池、水力学水槽等大型实验设施,多项装备处于国内高校先进水平。负责装备工作的浙大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主任蒋建群教授介绍说,这些大型实验装置是浙大建工学院以前所没有过的,建成后可以带动相关科研项目“起跑”,对国内高校土木建筑学科的发展也具有开拓性意义。
    
    该组团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陆激所率领的团队设计。据陆激介绍,二期中的建工厅、海工厅属于大型试验场所,他们在设计中把握和体现了“空间连通共享,功能分区实现”的总体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建工厅、海工厅实验大量用水问题,设计中安插了一些特别的“机关”。组团中有一个看似独立的钟楼式的建筑,这其实是为建工厅配套的自来水平衡水塔。建工厅屋顶预留了太阳能热水装置,屋面建有虹吸式雨水收集装置,并在该厅地下设计了1000T的雨水收集池,这些主要是为“隔壁”的海工厅服务的,以提供海洋及其他实验用水。
    
    建工组团独特的建筑风格尚未完工就已经吸引了过往师生的注目,建工试验厅的红砖拱形柱廊、四面钟楼式平衡水塔……既简洁又古典。陆激说,这些设计与设计要求以及设计师的一个设计梦想有关。
    
    据介绍,建工组团建筑在结构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希望能将其建成一个“结构博物馆”。在具体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一期工程突出了节能理念,采用了薄壁空腔混凝土楼板,二期工程则将结构要求与功能性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结构网架、钢结构门式框架等丰富的结构形式,局部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红砖墙,多方面运用、体现了建工学院的学科特色。
    
    “就建筑艺术而言,这是感性结合理性的一个作品,希望形成一种学术的氛围。”陆激说,为此,组团建筑在色彩上与老校区保持了一种呼应和延续,而钢顶与拱廊等部位的结合旨在造成一种冲突表现,一、二期布局相加又形成了斜式L型(即曲尺型)PLAZA广场。“在我们建筑设计领域,圣马可广场是非常有名和令人向往的,”他说,“建工组团可以说是在浙江大学里的一个‘圣马可广场’。”陆激说,在大学校园里设计建造一个“圣马可广场”,作为梦想由来已久了,建工组团的设计终于让他梦想成真。
    
    (韩天高)
    
    
【小资料】圣马可广场(Plaza San 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圣马可广场由周围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围合成一曲尺形平面,其结构并不繁复,整齐宽阔的广场,一座钟楼,一个教堂,加上周围的宫殿建筑,简单的四个要素却构成了古典艺术建筑的一个范例。其中,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为广场的主景,在海上、运河上远远就可以看到,是威尼斯标志性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