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美文  博文

浙大建监管平台管住校园能耗

发布时间:2010-09-09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韩天高 周炜3803


    “图书馆今天凌晨消耗了两吨水,是不是洗手间的阀门坏了?”
    
    
“医学院科研楼有个实验室的空调一夜没关。”
    
    
9月8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节能办公室的小钱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录“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查看校园过去几小时的能耗报告,这一查还真发现不少问题,他马上向相应单位的“能耗监管员”作了通报。
    
    
浙大今年上半年建成的“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能够实时采集分析校园各类楼宇的能耗情况,今年率先在浙江省高校中通过了国家住建部、教育部验收。其中,紫金港校区已实现了水、电、天然气、中央空调冷热量、温湿度等监控全覆盖。投入使用一年来,全校实现了节能10%的目标。仅今年上半年,全校用水量下降了16000吨、蒸汽用量下降了10675吉焦、用电总量基本持平。
    
    
记者在位于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综合楼的“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看到,从各栋楼宇传输过来的能耗数据能实时反应在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通过点击校园电子地图上的每个楼宇,就可以进行能耗“网上巡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浙江大学节能管理办公室主任屈利娟介绍说,有了能耗监管平台,就如同为节能管理人员装上了“千里眼”,提供了高能耗“诊断器”。在平台共享机制下,近80名浙大院级单位能管员拥有监管平台使用账号,可通过校园网随时了解本部门的用能情况,或将本部门的人均能耗与其它部门的能耗进行比较,即时关注本部门用能合理性,督促师生行为节能。
    
    
“这些记载的数据,我们通过监控系统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屈利娟说,每幢楼的能耗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可以分析相应的特点。“我们这套监控系统,可以对于某一个学院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若数据出现异常,就会去找原因。”这些监控数据,在校园网上还会进行公示,各学院、设备运行监管单位也可以随时查看到各自职责管理的情况。
    
    
她举了一个例子。生命科学院的日均用水量,一直以来都是在每天140至150吨左右。可是,上个月22日达到160吨、23日更攀升到了209吨,出现了日均相差50多吨的不正常现象。
    
    
“学校水电中心发现,连续2天数据异常肯定不正常了,就派人上门去检修。没多久,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陆庆老师也发现有异常,打电话来说怀疑存在漏水现象。”屈利娟说,漏水点在23日当天就找到并且修复。“如果换了是以前,肯定要到月度查表时才能发现,这样得浪费多少水!”
    
    
这张会用数据说话的“网”绷紧了学校各单位“节能”这跟弦。“从前没有具体数据的情况下,楼宇的能耗费用,我们只能通过面积来分摊,现在各个单位的能耗一目了然,大家也就心服口服了。”
    
    
每个单位的节能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学校每年评比节能先进单位,表彰节能有办法、有成效的单位。浙大饮食中心把获得先进的奖金拿出来奖励员工贡献的节能点子。今年,动力中心的一位工程师提出,能否用炉灶的余热来给水加热,提供洗碗用的热水,改变从前用蒸汽烧水的局面。今年暑假,浙大紫金港校区食堂的几十个炉灶内部都作了小小的改造,内部被按上了弯弯曲曲的铜管。从这个学期起,所有洗碗的水都是通过余热加热获得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光这一项改造每年就可以省下15万左右的费用。
    
    
屈利娟介绍,这张监控平台还为不少浙大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今年5月,浙大环资学院大四毕业生赖玢洁结合这个监控的数据,经过分析整合,向一项全国性的建筑节能方案大赛提交了方案,最终获得了二等奖。浙大能源、建筑、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教授,也能通过该平台进行相关节能方案的试点。
    
    (韩天高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