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各大学西迁,一批东南沿海抗战前线的有志青年失去了上学的便利。鉴于这一点,浙江大学刚迁至广西宜山不久,竺可桢校长便毅然决定要在浙东设立浙大分校,以解决当地青年学生的升学问题。最终选址龙泉一个叫芳野的小村庄,从1939年至1946年,浙大在此办学7年。
7年办学,让浙大和龙泉的情缘延续至今,已整整70年。
龙泉入城口,有一块醒目的标语:浙大是龙泉强大的发展后盾,龙泉是浙大永远的精神家园。
龙泉市自2007年与浙江大学开展“市校合作”以来,合作项目达245个。目前,合作涉及到工、农、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这成为推动龙泉发展的新动力。
浙大教授助农民增收
再过几天,“金观音”秋茶就要开采,采茶工们陆续到来,龙泉金福茶业的茶叶基地里又热闹起来了。公司老总金必福说,金观音秋茶是“茶之精品”,用最新工艺制作的“龙泉金观音”可卖出500元一斤的好价钱。
人们常说,茶叶春天是个宝,夏天、秋天是根草。省内大大小小的茶园都逃不过这样的命运。而在龙泉的茶园里,秋茶却成了宝贝,这得益于浙大派出的茶叶首席专家汤一教授。
在汤一的指导下,龙泉先后实施了省科技扶贫项目“名茶开发的良种化技术及优质高效茶叶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乌龙茶及多种名优茶组合开发技术”,成功研制出了“金观音茶”,结束了绿茶大省不产乌龙茶的历史,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龙泉金观音”现象,将茶叶种植的收益提高了几倍。全市目前已发展金观音茶叶基地1万亩,现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效益好的亩产值超万元。
浙大专家进小城
小城人才进浙大
把高校教授请进来,把本土人才送出去,“市校合作”为龙泉人才引进与培养探索了新路。双方互派优秀人才到双方重要岗位挂职,加强全面合作联系,为龙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结亲后,校市双方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 “龙泉青瓷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大学—三田汽车空气滤清器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聘请了浙大三位教授为龙泉农业首席专家,有力地推动了龙泉市农业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聘请两位教授担任市长助理,对龙泉市五金汽配和竹木产业的培育和提升发挥了领衔作用。
同时,浙大还在龙泉市设立了“浙大青年志愿讲师团社会实践基地”、“浙大茶学系教学实践基地”、“浙大医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材料化工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等一批实践平台。签约后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的教授专家学者纷纷来龙泉访问讲学、考察调研、信息交流、项目咨询、洽谈签约等活动,为龙泉的发展出谋划策。暑期浙大团委组织本科生下挂到乡镇任乡镇团委书记助理和新农村主任助理;浙大材料化工学院和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龙泉进行社会实践,并进行医疗、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龙泉本土人才源源不断输向高校,先后有60多位企业负责人、30多名团干部、90多名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了浙大组织的培训班。浙大第一附属医院还为龙泉开设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平台,让偏远的山区病人得到浙江名医的诊断,并结对大沙卫生院,帮助免费培训医生护士。
今年3月,浙江大学面向龙泉一中自主招生的合作项目成功启动,根据《浙江大学“西部学子计划”实施方案》,确定从2010年起在龙泉一中选拔5名优秀自主生,在高考录取时享受降低20分的优惠政策。
(报道组鄢鸣记者吴雅茗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