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浙大强化建设新型农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发布时间:2010-11-2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周炜 古越4611





    见过种在半空中的蔬菜吗?不需要泥土,只要往它们的根部定时喷洒雾化营养液,它们就能茁壮长大。浙大紫金港校区向西北88公里的浙大长兴农业试验站,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绿叶蔬菜的气雾栽培对比实验。暖洋洋的玻璃大棚内,茄子、辣椒、葫芦、生菜、芹菜……整整齐齐地凌空生长。
    
    
这个浙大的“校外实验室”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仙山村,核心面积约1000亩,目前已初具规模。这是浙大专家进行高水平、引领性试验的中试基地,分区域开展花卉药材栽培、珍稀禽类驯养、低碳生态养殖、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植物转基因育种等多种前沿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日前,国家转基因试验基地、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基地、农业部畜牧养殖生态小区以及浙江省转基因作物实验基地都已落户在此。
    
    今年是浙大与湖州合作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第四年,浙大长兴农业试验站和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共同构成了浙大服务湖州地方建设的纵横两条线,凸显“源头创新”功能和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的新型农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已经形成,依托这纵横两线构架的“1+1+N”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利保证了浙大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高效运作。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是以“1+1+n”为推广体系,即以一个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实行“1个推广专家组+1个县区级主导产业协会+本产业若干经营主体和主产区乡镇农技人员”的产业推广分联盟。目前,产学研联盟已基本覆盖湖州市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了41个产业联盟,聘请浙大为主的40位首席专家。联盟负责县区农技推广工作的协调,参与县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的制定,组织开展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攻关。根据县区农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布局特点,组织建立产业联盟,为产业联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新成果的转化运用,新农民的培训和培育提供支撑和服务。
    
    
11月20日,2010浙江大学与湖州的合作年会在湖州召开。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杨卫出席会议,年会以研讨“美丽新乡村建设”为主题,邀请了经济和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围绕浙大与湖州合作的模式和经验展开了讨论。
    
    
“校地合作共建现代农业,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道路,提供了一种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浙大与湖州的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搭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创新型、创业型和服务性科技载体,有效推进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带动了湖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湖州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开了县市与高校全面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河,把浙大的知识和人才优势全面融入湖州新农村建设之中,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在论坛上说,“新农村建设是浙江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湖州市与浙大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四年多来,双方的合作定位准、力度大,领域广、层次深,载体多、形式活,措施实、成效好,形成了既具独创性、又具示范性,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浙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他在总结浙大近年与湖州合作的经验时说,校地领导高度重视是有力保障,构建紧密合作机制是重要基础,坚持不断总结创新是不竭动力。他说,浙江大学提出举全校之力、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举措已经整整四年半,重点推进三大合作平台建设。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学校将围绕《市校合作2010年工作及十二五工作计划》工作要求,做好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市校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湖州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长兴试验站)、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分园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力求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
    
    (文 周炜/摄影 古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