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12月9日揭晓,“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荣获特等奖,这是浙江大学首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比中获得最高奖。
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工作始自2006年,由思政司组织,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的申报工作11月启动,全国各高校共有700多个项目申报参评。经专家评审,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南大学的项目共同入选5个特等奖。另外,分别有15个、30个、60个项目获评一至三等奖,85个项目获得优秀奖。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文化成果需要有积淀、有内涵,同时也要有创新力量。‘重走西迁路’能得到评委们的肯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在浙大已经做了近30年,常做常新。一代又一代浙大人都是在‘求是精神’的培育下成长起来。”
72年前,抗战烽火中的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被迫举校西迁办学,直至1946年复员返回杭州。西迁办学时期,浙大崛起为“东方剑桥”,浙大人更是唱响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校歌,进一步孕育、光大了自求是书院创办肇始的求是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五倍子科学研究开创者之一,曾在西迁办学时期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浙大教授、昆虫学家唐觉再次回到贵州湄潭,在当地大力推广五倍子生产技术。此后,全国各地不少老浙大人,凡出差到西迁故地,都会设法重访学校旧址。
三十年来,一批批在校师生以及校友们,自发或有组织地踏上“西迁路”,“西迁之路”成为浙大人的“精神之路”。特别是2005年以后,“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稳定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和学校服务西部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了办学的方方面面。
2005年,浙大设立了西迁办学历史陈列展,2008年,浙大校史馆建成开馆;求是精神课题研究和新一轮校史编写工作也相继展开。从那以后,每年近万名新生一踏进求是园,都会参观校史展馆,通读校史读本,学唱校歌,观看电影《流亡大学》,以此加入到“重走”活动中。迷你版西迁——浙大“毅行”活动也在同学们身边自发盛行开来。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与实践,成为浙江大学主导性最强、体量化最大、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校园文化活动。
另据介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推出以来,浙大相继有“在服务‘三农’中历练成才”、“树育人理念创特色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成果”、“‘毅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等校园文化项目获一、二等奖。
(韩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