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九十年的光辉历程。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经受改革与发展的洗礼,今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0华诞。为迎接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到来,1月20日,浙江大学与本报联合发起大学生返乡赴全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寻访调研实践活动。
从革命摇篮南湖,到红色圣地延安,从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峪,到红都重庆……一个月来,浙江大学210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1000多名大学生分赴全国200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寻访革命足迹,记录革命老区的变化。
这支以“90后”大学生为主的寻访大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亲历中,深刻感受建党伟业的波澜壮阔,切身领略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这段特殊的经历,令他们惊叹,促他们沉思,使他们感悟。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将成为他们极为宝贵的人生财富,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对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
北京红楼: 聆听时代的先声
【红色足迹】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建立在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上。北大红楼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该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运动的综合性博物馆。
【寻访感悟】
北京东城区一片繁华闹市之中,红楼悄然而立,显得特别宁静安详。
站在楼外,我们简直不敢想像,90多年前,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这里创办,1919年5月4日那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运动也是在这里萌发……
当我们踏入红楼,灿烂的阳光正从窗外照进,洒落在有点吱呀作响的木地板上,简陋质朴的桌椅上,陈旧变黄的书本、报刊上,我们仿佛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李大钊的办公室、胡适的讲堂、鲁迅的写作室、毛泽东做协理员的新闻纸阅览室……无处不讲述着故事,无时不流露着历史,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平静。
馆内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自纪念馆落成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参观的人群中,尤以学生为多。一位正在参观的高中生对我们说,在这里可以感受当年热血青年的爱国精神,牢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穿过熙熙攘攘的五四大街,回望红楼,感觉它一直在提醒我们:勿忘历史,传承精神。
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拿出更多的勇气和毅力,为青春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寻访大学生:效阳、庞磊等)
重庆红岩: 英雄事迹的感动
【红色足迹】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包括红岩村13 号、曾家岩50 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寻访感悟】
生在重庆这座有着丰富革命历史文化内涵的山城,我们从小就对“红岩”二字印象深刻。
小学时,大家人手一本《红岩》,里面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江竹筠、小萝卜头、许云峰……一个个名字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并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
红岩,一直是重庆最为响亮的“名片”,这两年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瞻仰、学习。
几经沧桑,小院依旧。寒假中,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再次来到这里,感知那永远存留在这些楼里每寸空间的红岩精神。尽管是临近春节的严冬,慕名而来的访客依旧络绎不绝。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在小孙子的搀扶下,颤抖着抚摸墙上的照片,依稀可见他干皱的眼眶中噙着泪水,让年轻的我们深受感动。
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遥想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我们心潮澎湃,心头涌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就如工作人员所言:“红岩精神,最需要的就是你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去传承,去发扬光大”。(寻访大学生:史龙鳞、杨清会等)
山西王家峪: 红星杨下的变迁
【红色足迹】
王家峪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城东四十公里的丘陵山区,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生活、战斗,领导华北各抗日根据地。
【寻访感悟】
自晋城驱车北上,沿着穿山而过的高速公路,我们一行人来到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旧址。
崇山峻岭,叠翠绕雾,70多年前,朱德总司令就在这里与百姓同甘共苦,指挥英勇的八路军战士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如今,朱德总司令手栽的红星杨依旧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向世人昭示着常青的革命精神。寒来暑往,它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当地百姓的生活变化。
“过去,这里是穷乡僻壤,山路陡峭,进来都要费很大劲儿。”王雁,一位80后的青年研究员向我们介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里通了公路,原来驴车都很少来的地方,开始变得车来车往,红色旅游得以发展,也给当地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不少改观。”
寻访中,我们注意到,武乡县城的建筑几乎都是样式新颖的坚固砖瓦房,与作为文物保护的八路军泥坯房相依相存。
夜色渐晚,雪花翩翩飞舞,大街小巷静谧如斯,穿行其间,只见家家户户新贴的春联,无不弥漫着喜悦,憧憬着未来……(寻访大学生:程璐、王哲玮等)
嘉兴南湖: 建党伟业的开篇
【红色足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因受巡捕袭扰,8月初,大会在南湖一艘普通游船上完成最后议程,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和决议,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寻访感悟】
一月的嘉兴天气很冷,我们一行人来到南湖湖畔,只见革命纪念馆静静地矗立着,格外庄严肃穆。
1991年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主体建筑呈镰刀锤头的党徽形状,正门入口处“南湖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由邓小平亲笔题写。据馆内讲解人员介绍,每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5月、6月,日平均接待量达上万人。
面积为现馆10倍、功能设施更完善更现代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也已建成,工作人员在紧张布展,准备今年7月正式开放,作为党的诞生地对党90华诞的最佳献礼。
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最早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于1959 年建成在湖心岛。与一代一代的纪念馆不断变化相对应的是,嘉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变的是,南湖里的那艘红船,在嘉兴、在浙江、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依然是那样的神圣。
这一艘小船,承载着建党伟业的厚重开篇,指引着党的90年辉煌历程,也将见证着全党、全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寻访大学生:唐筱辰、朱怡、韩晓雯、邵舒萍等)
江苏盐城: 铁军精神的奇迹
【红色足迹】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为艰苦的阶段。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重建地,就选在江苏盐城泰山庙。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
【寻访感悟】
当我们参观好新四军纪念馆,再来到盐城市中心瞻仰新四军铜马塑像时,心中的崇敬之情达到顶点: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70多年前,新四军军部在这里重建,发动和领导大江南北的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战争。70年后的今天,铁军依然屹立,红旗依旧飞扬。
作为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标志、铁军精神的象征,俗称“大铜马”的新四军军部纪念塔建成后,一直放置于盐城市区建军路和解放路的十字路口中心交通岛,那里曾是盐城市民心目中老城区的中心坐标点。
如今,随着盐城开通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为适应城市发展,市政府对铜马塑像进行异地迁移保护。新的铜马塑像矗立在原东南方建军广场,也使得我们可以更加近距离地瞻仰它,欣赏新四军将士的英姿,感受非凡的铁军精神。
12岁就参加新四军的79岁老人朱根兴,经常在“大铜马”前一站就是许久。他说,看着“大铜马”,就像看到昔日在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我常想,如果他们能看到现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不知会有多高兴……”(寻访大学生:仇云鹏等)
湖北武昌: 农民运动的阵地
【红色足迹】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倡议和主持下创办。它不仅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培养了很多革命干部,而且成为指导当时农民革命的重要阵地。
【寻访感悟】
从都府堤41号毛泽东故居走出,沿着一条青石板路走约200米就到了红巷13号的农讲所。
从门口向里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民清风格古建筑,“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特别耀眼。
这个静谧的所在,正是80多年前闻名全国的“农民革命大本营”。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都府堤红色旅游区,一旁的户部巷也成为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超千万人。
刚好在农讲所参观的两位武汉二中老师告诉我们,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红色旅游:“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我们也要让孩子们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艰苦与努力。”
寻访中,我们同样感触良多,现在很多年轻人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而当年的农民运动,曾经受无数荆棘曲折,革命先驱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种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寻访大学生:杨博斐、黄凯源、邱宸阳等)
湖北武昌: 农民运动的阵地
【红色足迹】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倡议和主持下创办。它不仅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培养了很多革命干部,而且成为指导当时农民革命的重要阵地。
【寻访感悟】
从都府堤41号毛泽东故居走出,沿着一条青石板路走约200米就到了红巷13号的农讲所。
从门口向里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民清风格古建筑,“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特别耀眼。
这个静谧的所在,正是80多年前闻名全国的“农民革命大本营”。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都府堤红色旅游区,一旁的户部巷也成为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超千万人。
刚好在农讲所参观的两位武汉二中老师告诉我们,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红色旅游:“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我们也要让孩子们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艰苦与努力。”
寻访中,我们同样感触良多,现在很多年轻人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而当年的农民运动,曾经受无数荆棘曲折,革命先驱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种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寻访大学生:杨博斐、黄凯源、邱宸阳等)
河北西柏坡: 山间小村的运筹
【红色足迹】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1948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寻访感悟】
天气很冷,但前来西柏坡瞻仰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这里面就有我们。
一间简陋的小屋里,破旧的桌椅,厚重的石磨,布满灰尘的白炽灯,还有那依旧鲜红的党旗……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向我们描述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的情景。
小时候,生长在西柏坡边上的我们,憧憬着长大后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家乡同样美丽,同样迷人。
重回西柏坡,那一景一物,对我们来说,都有无数的回忆、无限的感慨。尤其是一路上,我们看到,从纪念馆到农家小院,从饭店旅馆的招牌,到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灯笼……红色,成为这里最鲜艳夺目的颜色;红色资源,也正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新引擎,带给人民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西柏坡村支书闫建良说:“老区代表着光荣和奉献,但不能以此作为贫穷的借口,作为等、要、靠的资本。咱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啥时候都不能丢。”
“风雨岁月,匆匆走过,西柏坡留下了一首真情不变的歌……”离开西柏坡,已是傍晚,一曲《又见西柏坡》仿佛又在耳畔回荡。(寻访大学生:白杨赞、赵谦等)
江西井冈山: 工农红军的摇篮
【红色足迹】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在这里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寻访感悟】
去井冈山是在春节后的一个大晴天,由于大雪封山,年前去了3次都无法上山,但大雪阻挡不了我们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
沿着一级一级的石阶,来到庄严肃穆的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全是孩提时代所熟知的那些红色经典:
“三湾改编”、“朱毛会师”、“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迫击炮”、“朱德的扁担”……
除了惊叹,我们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位带着孙子、孙女瞻仰的老人感慨地对我们说:“这里是我们井冈山人无穷的精神财富!现在国家已经变得富强,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孩子们没有体会过从前的苦,所以一有机会,我都会给他们讲讲革命故事,让他们牢记过去、珍惜现在。”
岁月悄悄流逝,但井冈山依旧以风雪不屈的姿态见证着波澜壮阔的过去,井冈山精神依旧以永不褪色的光辉照亮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实事求是,敢创新路;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我们将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承担起新的重任,奋力前行。(寻访大学生:刘松琪等)
陕西延安: 中国革命的圣地
【红色足迹】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进驻于此,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国家栋梁和民族英才,来到延安接受革命教育。
【寻访感悟】
久违的冬雪降临延安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7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一所非凡的学校正式成立。
在原校舍的复原地,露天教室、石头桌椅、黄泥黑板……一切都仿佛在诉说难忘的往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推动下,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在艰苦条件下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
纪念馆副馆长高延胜介绍,抗大纪念馆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这些年来,延安的交通变得越来越便捷,每年都有不少年迈的抗大老学员自发组织回到这里,回顾青春岁月,畅谈祖国发展。
“抗大早已成为历史,但抗大精神永不过时!”我们深深感到,每个大学生都应成为抗大精神的传承者,不畏困难险阻,敢为理想奋斗。(寻访大学生:江婧嫄、冯继雄、张明、权红等)
陕西西安: 秘密驿站的辉煌
【红色足迹】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也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内。前身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是一个秘密地下交通站。“七·七”事变后,改为现名。在全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它成立最早、坚持最久、影响最大。
【寻访感悟】
不见灯红酒绿,不见车流如梭,我们沿着古老的西安城墙前行,瞥见一片灰瓦白墙的建筑,这就是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这里,曾经是党的领导人、革命先驱们的住所,现在,则被改建成为一间间展览室。一群孩子打闹着跑来,驻足于我们身后,看了一番后又跑开。而办事处的对面,坐着一位晒太阳的老人,慈祥地微笑着。
进入七贤庄院内,一眼便看见墙上挂着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语录。红色的底、金黄的字,十分醒目,见证着这所古老而安静院落的辉煌。
阳光明媚,岁月悠长,这幢矗立数十载的古老建筑,以自身承载的历史,感动着一批批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来访者。
曾经的七贤庄,像是一位勇敢与智慧共存的战士,地下工作、联络通信,完成了一件件艰难的任务。现在的七贤庄,像是一位满头银发的慈祥长者,静静地注视着进进出出的参观者,感受新时代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寻访大学生:张雨濛、张梦馨等)
天津红桥: 解放战争的丰碑
【红色足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于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通过此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寻访感悟】
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胜利纪念碑呈三棱刺刀状,高64米,象征这场仅用64天就结束的大战役;两位解放军战士的雕像耸立于两侧胜利纪念柱顶端,他们是参加平津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的缩影。
战略形势图、战地照片……一件件展品生动地勾画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有7000多件文物、文献资料,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平津战役从发起到胜利结束的光辉历程。同时,还采用大屏幕电视、战场景观、电动沙盘等现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现了战争场面。
历史,往往能生发凝聚感动的精神藤蔓。“起先,我只是完成工作,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它的神圣感所在,并且体会到做一名平津战役历史的讲解员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一位讲解员这样告诉我们。
走出纪念馆,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硝烟已散,炮声已远,战争的辉煌总是与悲壮相伴。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有七千多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三万两千余人光荣负伤。
胜利的背后常要伴随着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我们应该始终牢记,祖国繁荣富强的来之不易,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寻访大学生:李欣雨、张振兴等)
贵州盘县: 万里长征的铭记
【红色足迹】
贵州盘县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在1935年到1936年红军长征期间,红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中央纵队以及红二、六军团先后经过这里。尤其是红二、六军团在盘县召开的“盘县会议”,更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寻访感悟】
走过高楼林立的盘县新城,来到老城小街,看周围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此情此景,应该很少有人会想到70年前这里的惊涛骇浪。
这里,就是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最重要一次会议——“盘县会议”召开的地方。
长征,多么沉甸甸的一个词。从小我们就听老师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冰天雪地中战士脚上的破草鞋、生命尽头交给战友的一点点青稞……一幕幕都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样鲜活动人。
此刻,站在这个曾经的历史转折点,看到陈列室里的文物、画像,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震撼世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改变中国革命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为全人类所景仰的长征精神。
来到盘县,不仅仅是为了寻访红军长征的足迹,更是为了寻找、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挑战。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发展潮流,迎接变革挑战。
长征精神,将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青春誓言中亘古长青。(寻访大学生:徐愷等)
(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