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破沙”,浅水深用

发布时间:2011-03-14来源:浙大新闻办


    在浅水海湾能够建造出深水港吗?如果能,这必将为浙江省中部地区经济“向海”崛起插上直飞的翅膀。由浙江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长孙志林教授率领的“浙江省大型海湾港航开发浅水深用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在攻克这个难题,致力推演这样的现实。近日,孙教授自信地说,今年年底将交上答卷,交出一把破解港口航道建设难题的金钥匙。
    
    
发展海洋经济,深水港在浙江全省海岸线要有一个适当的布局,浙江中部瓯江沿海一带非常需要5万吨位级以上的深水港,“如果在乐清湾能够有这样一个深水港,那么,温州、丽水、金华、衢州等地的大宗货物集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将对浙中经济崛起很给力。”孙志林说。
    
    
但是,乐清湾自然水深条件仅在1-2万吨位,要实现5-10万吨位的跃升,需要将现有的9米水深“加深”至大约17米。一下“加深”出7、8米,怎么实现呢?可不是简单一个“深”字了得!
    
    
“这就涉及‘浅水深用’的问题和研究。”孙志林介绍说,在港口航道建设以及治理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泥沙”问题,即如何控制航道泥沙的淤积以使港口正常运行。如果更进一步,在有条件的地方,泥沙能够不断被冲刷,原来的水深尺度就会逐渐加大,浅水滩里也就可以造出深水港。这就是所谓的“浅水深用”。
    
    
孙志林团队正在研究的项目,就是要摸清和掌握近海水体中泥沙的运动规律,也就是水流的压力与泥沙之间的平衡非平衡态,分析研究什么情况下形成冲刷,什么情况下发生淤积,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避免淤积、加强冲刷,最终寻找到浅水深用、破解港口航道建设难题的“钥匙”。
    
    
“目前,在潮流作用下泥沙输移规律、粘性非均匀沙冲刷规律等方面,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起了一些理论公式,为后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志林介绍说。
    
    
据了解,浙大承担的“浅水深用”研究项目是一项2009年浙江省重点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结题。
    
    
此外,孙志林教授带领另一支研究团队同期承担的一项浙江省重大项目“台风风暴潮作用下海塘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目前也在齐头并进之中。
    
    
浙江是台风频发地区,做好台风风暴潮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章意义重大。据介绍,这个项目将在台风风暴潮预测、破塘潮水演进过程等方面提供研究成果,进而从科技防灾、科学减灾上“献策”,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研究团队已掌握了台风和台风风暴潮的分布规律,针对风暴潮怎样入侵、入侵后如何发展、发展后哪些地方会形成危险区,科研人员正在紧密“绘制”一张风险警示处置图。
    
    
“这是我的研究团队目前两个比较重要的‘海’字头科研项目,一个重‘趋利’、一个倾‘避害’,可以说攻防结合、相映成趣。” 孙志林诙谐地说。
    
    
无独有偶。浙大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姚炎明副教授完成及在研的“海”字头项目不但多,而且是清一色的基本“预警避害”型。长江钱塘江来水对舟山海域水质的影响、乐清湾海域排污总量控制、三门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管理对策等项目研究,让他与近海环境“常相厮守”,也让他最直接认识到了海洋发展务须生态优先的道理。
    
    
“要真正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严格实施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就是‘海陆联动、以海定陆’。” 姚炎明说,只有各方携起手来,联合保护好经济发展中的海洋生态环境,才能让海洋发展以及为其而提供的科学研究真正“有所值”。
    
    (韩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