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优秀的教授站在教学第一线

发布时间:2011-03-24来源:


    近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学岗”首批聘任的6位教授到岗。这6位高水平教授分别是人文学院吴秀明、外语学院何莲珍、数学系杨启帆、化学系王彦广、机械系陆国栋、生命科学学院吴敏,他们今后的待遇将与学校最高层次的“求是特聘教授”相同,同时,这也意味着,在这一个4年的聘期中,他们在浙大的工作将以本科教学为主。“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起点,我们要树立标杆,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保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形成对教学重要性的共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浙大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来茂德说。
    
    
去年下半年,浙江大学结合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先后出台《浙江大学加强高水平教育教学工作办法》和《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让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副教授走上教学第一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是特聘教学岗”教授的到位,是《办法》开始实施的第一步。
    
    
教师晋升教授 教学达标是关键
    
    
除设立 “求是特聘教学岗” 外,学校明确了教师承担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教学表现将成为教授职称晋升和薪酬发放的重要指标:教学工作量考核列为了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明确要求,如果教学量不达标或教学效果差将被一票否决;教授基础津贴的相当一部分将与教学量挂钩,若不达标,津贴就不予发放。
    
    
根据办法,浙大年轻教师在申报副教授时,对教学任务不设“硬杠杠”,而在副教授和教授阶段将直接与教学任务挂钩。对此,来茂德说:“晋升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师成长的战略,求是特聘教学岗则是一个信号。”对年轻教师不设硬性的教学规定,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科研业务水平,先通过为老教授做助手,担任助教工作等方式积累教学经验,当业务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上讲台上课。
    
    
据了解,浙大目前正在筹建教师发展中心,关注教师的成长,组织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学生评价,及时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今年5月学校将派专人去美国高校学习教师发展中心相关的建设经验。教学质量与资源管理处楼程富介绍说,今后对于教师的评价将是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将占70%,30%则根据院系教育督导的评价和日常教学状况。
    
    
教学投入和科研投入一样“看的见”
    
    
近二十余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同时也产生了重科研的倾向。来茂德认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科研业绩的显性作用”强化了引导。浙大的“教学新政”特别强化了对教授教学投入度的考核,并与薪酬有了直接的联系,改变了从前以科研业绩主导的考核方式,并且设置求是特聘教学岗,让以教学为主的高水平老师也能享受到最高待遇。“学校的人事政策设立了相应的鼓励和制约措施,对于教学量大,效果好的老师我们有专门的奖励。教学不达标则不能继续聘任教授。” 浙大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介绍,浙大目前正在进行2011年秋冬学期的工作申报,从目前申报的情况看,除少数身体原因等特殊情况,学校所有的高层次人才都会上讲台给学生上课。代表教学最高岗位的求是特聘教学岗也将4年一聘,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
    
    
作为学校标杆性示范的求是特聘教学岗,主要是面向承担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的教师中聘任。浙大理学院数学系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启帆教授是首批受聘者之一。他在浙大任教33年,培养了众多杰出的数学精英人才。他今年60多岁了,每年仍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上数学建模等大类课,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每年都有几百课时的教学量。“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能够在教学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杨老师经常为学生写出国深造的推荐信,令他欣慰的是,这几年他还收到不少国外大学寄来的感谢信,感谢学校为优秀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杨老师说,浙大近年来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视是非常显著的,政策上鼓励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并有校级、省级、和国家三个级别的名师奖励通道。
    
    
找到科研与教学的平衡点
    

    
“研究型大学的主体应该是教学和科研都好的老师主体面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茂德说,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培养人,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也是围绕培养人才展开,只有在学科前沿有丰厚积累的老师,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不能简单地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过于重视科研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学,其实这些年我国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对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来说,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迅速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我认为,一个比较好的逻辑应该是,大学校长聘教授,教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上课,而科研水平是校长衡量教授是否符合聘任要求的重要标准,今后我们要让这种机制成为工作的常态。”
    
    
“如果大学里的每个人都认为教学是天大的事,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有问题。”来茂德说,中国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经费和硬件都不缺,如果能够在政策上保证教学,所有人建立起对教学重要性的认同感,学生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大学教育经历投入不足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精力投入不足,另一种则是学生的精力投入不足,但前者是根本性的,如果教师能够加大精力投入,必定能带动学生投入更大精力,这也要求大家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世界一流大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