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浙大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140室开党课,上课的,是参加“红色寻访”活动的学生。来听课的,是浙大本科300多位入党积极分子。一位下了课就赶来的同学说,自己是在浙大团委的网站上看到这则通知的,“第一次听说是同学给自己上党课,挺有意思的,所以很期待”。
从“共和国少将黄建民的故事”、“一个家族的红色信仰”、“‘党员之家’的红色追寻”到“寻访党的诞生地”、“浙大人看长征”、“红色寻访感动雪域”、“亲身体悟话发展”,浙大2008级电气学院白杨赞等7位参加过红色寻访活动的90后大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和感悟,向同学们传递自己对党史国情的深刻认识。
“从自己的同学、从身边获取的信息,更容易让年青人接受。所以我们觉得用大学生朋辈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浙大团委书记刘艳辉说,课堂上也有国情教育,但往往学生认为形式比较生硬,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予,容易造成同学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诉求,是我们提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范畴。
“以前觉得那些红色事迹离我们比较遥远,像长征、西柏坡、延安,都只是在电影或者历史书上见到过。”浙大08级农学院学生苏健说,现在,通过同学们的亲身经历和描述,一下子感觉这些又都活生生地显现在眼前,特别是看到视频中延安的新貌,更加能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倪奇骏张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一个报告人是他上辅修班的同学,所以,能“感同身受”。医科1019班冯媛媛在去听报告前带了一本书去,以备无聊的时候翻翻,但“一直到报告会结束,我一个字都没看。完全被感动了,比起那些说教式的党课,这一课,我铭记在心”。
2011年1月,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浙江大学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返乡赴全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寻访活动。210支小分队,1000多名90后大学生趁着寒假走访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参观一个革命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老革命(老党员)、采访一位典型人物”的“三个一”调研实践活动。
2009级工科实验班陈可鉴在报告结束的时候念了一副周恩来总理写的对联,与同学们共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说,看长征,长征不正是一群有肝胆的人写下的无字句的书吗?再看校训,求是不正是有肝胆人的精神、创新不正是无字句书的灵魂吗?再看我辈,来浙大做什么,也要读无字句的书,将来毕业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有肝胆的人。
当晚,“红色寻访”报告团正式成立。1000多名参加过红色寻访的同学们将分成若干个小组,去各个大中小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悟分享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浙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副书记郑强在报告会上充分肯定了“红色寻访”的意义和作用,并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继续发扬光大,陈子辰还为“红色寻访”报告团授旗。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