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的布景、质朴的人物造型、沉郁的音乐……舞台上的一切仿佛把观众带到了30余年前处于巨变前夕的中国。2011年5月26日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小剧场,由浙江大学博士生会主办的第18届登攀节大型话剧巡演之黑白剧社《于无声处》,拉开了厚重的帷幕。
《于无声处》是一部带有浓厚时代政治色彩的经典话剧。剧作者宗福先于1976年天安门事件发生后创作该剧,同年9月份在上海首演,随即轰动全国,先后将其搬上舞台的剧团竟多达2700余个。该剧以天安门事件为背景,反映了民众对文革的痛恨与对思想解放的呼唤之情,犹如一声惊雷,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今年的毕业大戏,黑白剧社将其重新搬上舞台,亦有致意经典、铭记历史之意。
演出当晚小剧场的上下两层座无虚席,其中包括不少中老年观众。时代的隔膜未能阻断学生们对情感的真切感受。凝重的舞台氛围、充满张力的故事情节和崇高的角色性格,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甚至很多观众都是满眼泪花。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晚演出迎来了剧作者宗福先老师与首演导演苏乐慈老师的到场。在演后致辞中,宗福先老师讲述了该剧的创作动机与过程。他说,这部戏真实地诉说了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我是个普通工人,我只是真实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经历和感受,但引起了大家共鸣。这次你们看到的本子没有改动,就是当年真实的我们。历史打造了两个《于无声处》:一个是话剧舞台上的戏,一个则是政治舞台上的戏。政治舞台上那个不属于我,而属于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那个时代。
苏乐慈老师在致辞中说,毫无疑问,浙大的黑白剧社已成为一个品牌。校园戏剧是戏剧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黑白剧社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我非常感动。今天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大家对这个戏的欢迎,更重要的是看到大家从中感到的对真理、对信仰的追求。
演出结束后,宗福先老师为黑白剧社演出《与无声处》增语:“《与无声处》听新音”。
在演出结束后的观众互动环节,剧作者、演员与观众打破身份和年龄的界限,畅谈理想与信仰。每位演员亦以真诚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四年来在黑白剧社的收获与感受。“精神可以迷茫,但底线信仰不可不捍卫”。当戏中角色与演员本身对信仰和理想的理解产生交叉之际,乃是戏剧的生命力最耀眼的一瞬闪现。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