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廊桥师傅,50个“徒弟”。6月2日上午,浙江省庆元县大济村的民间艺人吴复勇来到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笑盈盈地看着50位大学生“徒弟”用筷子学搭廊桥。
“观星桥”、“一起桥一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筷子廊桥,凝聚了同学们这几寻访廊桥之后的心情与感悟。文化交流营闭幕式上,庆元县政府把一座50:1的木工廊桥模型赠送给浙江大学,纪念这段用廊桥牵起的文化之旅。
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次寻访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廊桥。他们不禁被廊桥不用一钉一铆却屹立百年不倒,还能遮风挡雨的精巧工艺迷住了。在大济村,他们见到了木拱廊桥师傅吴复勇。吴复勇告诉同学们,用6根筷子就可以搭出廊桥的基本结构,这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交流营闭幕式上,同学们马上用这招“筷子廊桥”功夫比试开了。5分钟内,最多的一组同学用24根筷子搭了一座廊桥。在“自由创意”阶段,这组同学还搭出了一座“观星桥”:“这是我们心目中的廊桥,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星星。这座廊桥既能通行,又有一个观星平台,让我们在这座美丽的廊桥上做梦吧。”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了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的四天,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28位同学和22位浙大学生,随“廊桥:让文化穿越时空”浙港学生文化交流营来到庆元,通过讲座、寻访、村民互动等活动,触摸百年廊桥,品读乡土文化。
闭幕式上,活动主办方负责人对交流营的同学们说:“在这一周中,你们中的大多数,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踏过了千年的古廊桥;第一次一步步踏过布满陈年落叶、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道;第一次明白了,快乐,可以如此简单......希望你们记住今天的笑声,记住见证和传承了中华千百年文明的廊桥,记住庆元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也就记住了生活的目标,记住了最本真的社会理想。”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