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出发 浙大学生登顶ACM全球总决赛

发布时间:2011-06-09来源:浙大新闻办


    5月30日下午,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Peabody酒店,第35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ICPC)总决赛现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灿老师盯着记分牌上不断刷新的排名,心跳加速。顶不住 “上蹿下跳”的刺激,他中途离场了半个小时。
    
    
赛场内,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巫泽俊、欧阳嘉林和数学系的莫璐怡正在埋头演算,神情超乎寻常地镇定,似乎任何情绪的波动就会影响解题进度。直到主办方宣布:总冠军是浙江大学队!同学们的笑容才在那一瞬间释放。
    
    
这支来自浙江大学的ArcOfDream队在悬念叠出的总决赛中,击败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3支队伍,第一次拿到了ACM-ICPC世界总决赛冠军。浙大是目前获得该赛事全球总决赛冠军的第二所亚洲高校。
    
    
竞赛的快乐如此立体
    
    
“假如你在埃及沙漠中突然碰醒了沉睡千年的一群木乃伊,你怎么用最快的速度逃命,才能不被这帮非常生气的木乃伊抓到?”“如果你是一部计算机,怎样读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些看似侦探小说的问题,正是这次ACM全球总决赛的题目。
    
    
程序设计比赛,就是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出发,要求参赛者抽象出一系列计算机编程问题,然后设计编写计算机程序,如果程序运行后能解决这个问题,就算答对。往年,5个小时内的题目总量是8—10题,随着参赛队水平的逐年提升,为了增加区分度,今年的题量已增加到11题。每个题目都对应一种颜色的气球,答对一题,这个队伍桌边就会升起这个颜色的气球。
    
    
“这有点像游戏闯关,但精彩程度非电脑游戏能及。”巫泽俊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因为这个比赛‘好玩’而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坚持到现在。”领队老师王灿说,十多年来,大家都是认可并坚持的就是陈越老师提出的“快乐竞赛”的理念。在这个高度专业性的竞赛里,他们的“训练”方式显得很“业余”,不搞职业集训,只是在周末有一次碰头会,其余时间都是自己支配,避免陷入强化培训、猜题等应试教育的泥潭。
    
    
比赛带给同学的快乐是多元而立体的。欧阳嘉林说,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方法会显出你的“聪明”,有的则会显得你很“暴力”。如果解得漂亮,就很有成就感。在全球总决赛的观众席上,还有往年参加过比赛、现在早已工作的“大顽童”赶来观战,为的就是“好玩”。
    
    
程序设计竞赛在浙江大学开展10多年来,曾出过不少牛人,吴嘉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据说当年的指导老师陈越教授只是说了句:“你来玩一玩,不好玩,可以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后来“玩”成了被世界顶级商业媒体《商业周刊》和美国《计算机世界》作为头版人物报导的Top Coder公司中国技术副总裁。
    
    
“聪明人最怕的是什么?”
    
    
在计算机领域,全球程序设计竞赛被认为最聪明人之间的较量。王灿老师2005年起当上浙大程序设计竞赛基地的辅导老师,一直是和这些“聪明”的学生打交道。他说,“聪明人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自以为很聪明。一旦这样认为,心态就会不对,以为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省力、少花时间,这种情绪会妨碍他们冲击更高的水平。”
    
    
竞赛登顶并没有给同学们带来太多自我欣赏的情绪,他们更看重竞赛能为自己综合能力加分的事实。大四女生莫璐怡是这次比赛中最耀眼的选手之一,这项赛事举办30多年来,总决赛冠军第一次出现女生的身影。每届比赛的优胜者都会成为国际知名公司争抢的目标,而她则坚持自己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的计划。“我看重竞赛是因为它能非常好地锻炼我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余只是‘浮云’,未来我更想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试试看自己能在这个方向走多远。”
    
    
王灿老师说,参加程序设计竞赛的同学,很注重自己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和攻关能力,这是和国际计算机领域的顶尖公司的人才战略是吻合的。“在程序设计领域最有挑战的任务包括大型系统开发和复杂算法设计,前者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软件团队相互协助,主要的挑战在于项目的管理与协调,对于软件工程师算法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而后者则需要高度创新性的、高技巧的顶尖人才,不仅要在算法设计上有着较高的技巧,往往还需要在相关专业领域有着深入的积累。这类人才深受微软、谷歌等顶尖公司青睐。”
    
    
IBM公司一直很支持ACM-ICPC 的举办,软件战略总监Doug Heintzman表示:“第一,全球在程序设计方面最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可以促进IT乃至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二,我们可以通过大赛找到需要的人才;第三,作为有责任的企业,还需要积极营造解决行业和社会难题的和谐氛围。比赛不仅锻炼了参赛选手的程序设计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关注和解决社会难题的能力。”
    
    
“新手上路”必经之地
    
    
3位同学夺冠的消息在浙大引起了强烈反响,又激发了不少同学关注程序设计竞赛。这几天,浙大学生自创的网站《浙江大学程序设计自动判题系统网站》引来了不少冲关挑战的同学,而三位冠军就在幕后当起了评委。他们在网站上挂出了详细的“英雄征集令”,答题闯关拿到一定的“经验值”,可以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目前,程序设计竞赛在浙大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自从2001年6月由陈越和翁恺两位老师组织了校内第一届“浙江大学图灵杯程序设计竞赛”之后,竞赛规模从首届48队100余人迅速扩大,在2007年达到最多286队700余人,目前基本每年稳定在200队左右、五六百人的规模。2002年,浙大把这项赛事列为学科竞赛基地之一,每年4月份举办校级比赛,5月份浙江省高校比赛,近两年来每年都有近80所高校300多支队伍上千师生参加。暑假开始后,从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队伍就“晋级”到更加高深的单元,大家相互出题,共同切磋提高。欧阳嘉林说,自己当年是“漏网之鱼”,因为功力不够没有“晋级”,但是因为比赛太有吸引力,他又坚持了一年,终于“晋级”成功挺进校队。
    
    
据介绍,这个“新手上路”必经之地《浙江大学程序设计自动判题系统网站》(简称ZOJ,网址http://acm.zju.edu.cn/)创办于2002年,是参加程序设计竞赛的浙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仅用3周时间就自行设计开发的,由学生分工协作出题、维护、管理等全部工作。该网站在全球同类网站中,题库量和访问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全球最著名的竞赛练习网站之一。这个网站系统至今已平稳运行了9年的时间,成为全球编程爱好者的乐园。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