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班主任愿意做90后学生的学长

发布时间:2011-08-26来源:青年时报

见到院士班主任!
    
    昨天,对于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学院开学典礼上看到了我省首位本科生班的院士班主任张泽。
    
    开学典礼结束后,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张泽,就召集了自己“管辖”的混合4班学生开了第一次班会。50分钟的班会,张泽随和的态度,不做作的谈吐,多次赢得学生的掌声。让学生们感叹:原来院士可以不是“书呆子”型!
    
    与想象中的院士完全不同
    
    “我印象中,院士都是为科学而疯狂的‘书呆子’型。可是,我们的班主任张泽院士完全不是,他改变了我印象中院士的形象。”混合4班的新生马杰说起对班主任的印象,赞不绝口。
    
    他说,张泽院士个头不高,穿着T恤,看起来很青春。“跟我们讲话时,脸上一直挂着微笑,言谈中还会开玩笑,聊到开心的时候他还会哈哈大笑。”
    
    混合4班的新生李濛说,在学院开学典礼上,同学告诉我那个个子不高、戴眼镜的老师就是张泽院士。“我心里还嘀咕了一下,怎么一点都没有架子呢,比普通老师还低调。我印象中的院士形象是年纪较大、身体较差、让人感觉高高在上的人啊!
    
    马杰说,因出差与我们见面的时间晚了,班会一开始,张泽院士还很郑重其事地向大家致歉。
    
    建议理工科生多看人文书籍
    

    “你是成都的?天府之都啊……”李濛对于张泽院士最佩服的一点就是学识渊博。“张院士是理工科出生,可是,他脑袋里的人文历史知识一点不差。我们班同学自我介绍时说起自己的家乡,张院士总能即兴说起一大堆的当地风土人情。”
    
    有同学佩服他对人文历史的了解,他一点都不含糊,因势利导地说:“你们也可以跟我一样。”混合4班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理工科生,“你们在注意自己专业特长学习时,人文类的书籍也要多看。不能做一个偏科生。”
    
    “这时,不知道哪个同学说了句‘张院士,我怕挂科,怎么办?’”马杰回忆,以为张泽会很说教式地批评大家,“不料,张院士呵呵一笑,告诉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如果尽力学习了仍然挂科,那么就挂科吧,他大学时化学也挂过科。他还告诉我们,允许挂科但底线是要让自己顺利毕业。”
    
    不要做个“书呆子”
    

    方牧心是混合4班的班长。虽然同学间相处的时间不长,可是,他却知道在这个男多女少的班级中,热爱网络游戏的同学不少。采访中得知,这个班上同学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魔兽》。
    
    “张院士,你平时玩不玩游戏?如果我们邀请你玩,你会跟我们玩吗?”方牧心向张泽提这个问题时,其实做好了挨批的准备。
    
    “张院士的回答,就是这样让我出乎意料。”方牧心说,没有得到批评,院士反而调侃地说,大家知道他的答案肯定会气疯了,他不玩游戏。不过,只要班里有同学邀请他,他一定会陪大家玩。
    
    李濛怀着无比敬仰的口气说:“别看张院士不玩游戏,但会推荐游戏。他让我们选择棋类等益智类的游戏,可以寓教于乐。”
    
    马杰说,张泽对于学生爱玩一点都不反对,还相当开明地鼓励学生不能做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如果真要做一个“书呆子”,那就要像牛顿一样有成就。
    
    只是比你们大一届的学长
    
    
院士,一进校门就能见到院士,而且还是自己班的班主任!
    
    就凭这点,马杰很骄傲。“肯定得跟高中的同学说一下,让他们羡慕我的好运。”
    
    可能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张泽在班会中也进行了自我介绍,李濛说:“从小说到大,让我们知道了他做过知青。人生经历较为丰富。”
    
    同学们好奇,这样一名院士为什么还会来做浙大本科生的班主任。李濛对张泽的回答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赞”!“张院士说,他一直在从事科研工作、管理工作,没有做过班主任,所以来体验一下。他最佩服的是竺可桢老校长,而且他的导师也是浙大毕业的,这是他去年答应来浙大工作的原因。”
    
    “告诉你哦,最让我们同学感动的是,他说,他只是比我们大一届的学长。”李濛说,因为他比我们来浙大早了一年。
    
    【花絮】
    
    张泽院士与张泽同学
    
    
是巧合吧,昨天的班会上,张泽与张泽见面了。
    
    在同学们的自我介绍中,有一位个头1.70米的小伙子声音洪亮。“我叫张泽,与张泽院士的名字读音一样,就连字都一样。更巧的是,我们还是天津老乡!”
    
    这番自我介绍,让张泽院士笑开了怀,大步走向张泽同学面前亲热地握手。
    
    班上的同学在看到新生手册时知道班主任是张泽院士,私下称张泽同学为“张院士”。所以,昨天,“张院士”见到真正的张院士后,压力很大。

张泽同学说,他不可能成为院士,但是希望能够对得起张泽这个名字,不让张泽院士丢脸。
    
    张泽院士给他解压,让他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学生感言】
    

    十分荣幸,今天能够与班主任张泽院士这样近距离地交流。放在以前,“院士”这样一个概念,对我而言是相当遥远且陌生的。确实是庆幸自己迈入了浙大这样一所名校,才有机会站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接触到较之前更广博的一面。我与张泽院士交流的过程中,他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健谈,极具亲和力。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我能够感受到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术功底、高尚的人格。今天,张泽院士向我们展示的这些,也将成为我们今后四年乃至整个一生的追求,榜样的力量时刻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奋进!(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1级混合4班学生 刘雪琛)
    
    【记者手记】
    
    这次的采访,我是投机地打了一次“擦边球”才完成的。
    
    因为张泽院士与同学们的第一次班会,不愿有媒体在现场。
    
    并不是他对媒体排外,而是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开展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所以暂时不想被打扰。
    
    通过竺可桢学院的老师得知,张泽院士打算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做些事后才接受媒体采访。
    
    原来,学理工科的人身上真的具有浓烈的踏实作风。
    
    从张泽院士所在的材料系获知,这次张泽院士来担任本科生班班主任,是由竺可桢学院的老师促成的。我找到了这位老师,她姓钟。钟老师说,早在材料系系庆时碰到了张泽院士。当时说随口询问过张泽院士,有没有兴趣来担当本科生班班主任。张泽院士当即表态,自己没有做过班主任,有机会可以试一试。这次2011级新生班主任报名时,钟老师打电话去问,张泽院士二话不说地答应了。知道自己时间可能很忙,他还请了一名博士后当助理,以便称职完成班主任工作。
    
    至今没有见到过张泽院士,可以说是憾事。不过,我很感激张泽院士。在这几天的采访中,从浙大师生口中得知他是一个亲民的院士。我与混合4班的学生一样,因张泽院士的所为,改变了我对院士的印象:刻板。
    
    希望你能谅解这次取巧的采访,更希望能够正面进行接触,更直观地感受你的人格魅力!
    
    
(本报记者张晶)20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