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3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首次联合国际病理学会(IAP)中国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病理主任联会、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等中国病理学领域的主要学术组织,联合召开“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病理年会”。全国1200多位病理学工作者相聚杭州,探讨病理学发展的新策略、新技术及多种疾病的形成机制和疑难诊断的处理方法,规模达历届之最。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在开幕式上说,希望通过这次联合,促进中国病理学工作者的包容与协作,合作与分享,提升学术影响、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学科建设,并促进病理学科与临床学科的互动。
开幕式上,在千余人的见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刘彤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吴秉铨教授被授予“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病理学界的最高荣誉,表彰从事病理学工作40年以上,为我国病理学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同时设立的首个“中国病理研究杰出青年奖”则奖励35周岁以下的年轻病理学者,天津医科大学讲师孙涛获此奖项。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雁飞、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杨民、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杨敬、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骆华伟为获奖者颁奖。
来茂德在大会报告《中国病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中指出,病理学的发展已从大体解剖进入“分子迷宫”,病理学者需要大力发展更为可靠、精准的靶向诊断技术来造福公众。“病理学的医生相当于疾病的‘判官’,对症下药则必须以正确的诊断为基础,个体化医学的发展趋势为病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需要发现特异的标志物,同时建立严格的、标准化的质控体系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来茂德说。据介绍,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已经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探索。
首届中国病理年会为期三天,除一系列大会报告外,病理学者还以28例来自全国各家医院的病理切片为“教材”,以读片会的形式探讨疾病诊断的处理方法。读片现场专门设立了大型的微博互动屏幕,鼓励年轻医生和学者参与实时讨论。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