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浙大学生的调查引发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

同学们说,我们是同龄人……

发布时间:2011-11-03来源:浙大新闻办


    10月16日,一则关于新生代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态的报道《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四大困境》经《中国青年报》而为国内网络媒体广泛转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的一份调查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融合中存在的收入、保障、身份及公共服务四大现实困境的关注。

    
    浙大学生这份跨7省的调查对554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实现社会融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失调,应通过搭建农民工社区化服务平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措施解决。

    
    2010年11月,正跟着导师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做有关农民工的课题的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王鑫在浙大本科生院的网站上看到了关于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同时,富士康事件对王鑫和同学们产生的触动,也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姚老师选择课题方向的初衷。王鑫做了一个决定。
    
    “这些选择放弃生命的农民工都跟我们同龄,但他们的生活环境跟我们却完全不同,所以我就开始想,我们是同龄人,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社会的课题?”王鑫找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来自包括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理学院的其他7位同学一起着手开始了这项课题研究。
    
    从制作问卷到选定调查省份,每一步都是学习。“最要感谢的是姚老师,他很支持我们做这个课题,还提供了我们很多资源”,王鑫说,在同学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样本省份的时候,姚老师帮助他们分析和联系农民工输出输入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并最终选择从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河南、四川和贵州7省入手。公共管理学院的乐军杰老师则在设计问卷上教会了他们如何全面考虑问卷设计效果。“乐老师会考虑得很全面。比如,这个问题能不能让问卷对象理解?听不懂等于问题无效。还有,不能让问卷对象化费太多的精力组织答卷,等等。”王鑫说,最后,我们设计的问卷以选择题为主,主要针对了解农民工经济社会特征、个体特征以及心理状况。
    
    “我们申报了参加‘挑战杯’大赛,虽然项目组成员的只有8个人,但真正参与项目的却是126个同学。”王鑫说,“我们需要调查的体量很大,光靠我们8个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们把‘挑战杯’项目的调查问卷工作和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合起来。”王鑫拿到了一份报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同学的名单,逐个联系还没有确定项目的同学,邀请他们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调查项目中来”。

    
    调研的过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帮助,但进程中还是碰到了很多困难。很多工厂还存在不合法用工的情况,对调查有抵触,加上方言的问题,都困扰着同学们。
    
    课题组成员黄芳俪说,“我们最开始的做法是发问卷然后一一收回,但很快发现效果很差。同学们改变了方法,每个调查对象,他们都一个题一个题念给对方听,把一些对方不理解的题目重新解释,保证每一份问卷都是有效的。”
    
    
即便是在家门口的杭州,也不顺利。王鑫就在一个通过政府疗门联系的社区吃了闭门羹。原来,是因为一家媒体记者的采访做得不认真规范,使社区对类似“采访”的事有了反感。一开始,无论怎么软磨硬泡,社区也不同意配合,但最后,还是社区主任还是认可了他们的工作,同学们终于接近了这个社区的农民工。可难题又产生了,在这个社区工作的农民工根本不愿意接受调查,“他们认为做这些调研根本没什么用,不想浪费时间。”
    
    僵持中,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林奇同学跑向了社区的小卖部,他买了烟,给每一位农民工都递了一根烟。“只有大家都是平等的,他们才会愿意与我们交流。后来,很多农民工都接纳了我们,相信了我们。” 经济学院的李宇翔说,在萧山一个社区做调研时,本来我们的问卷是不记名的,但就有一位农民工坚持要在他答的问卷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他说,“你们一定要帮我把意见反映上去,如果有反馈意见一定要通知我。”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课题终于有了成果。“就在今年的5月份,杭州市市长邵占维看了我们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杭的调研报告后非常重视,市长说,这个调查会为今后杭州市出台相关政策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王鑫说,我们这个项目成果,并不能解决单个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但我们是从整体去把握了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分析结论和观点。
    
    10月18日,基于这份调查发现的调查报告《告别孤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全国7省5547个样本的实证调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