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大学董平老师的《论语》课上多了一台摄像机,这堂课将被录制成视频文件,入驻浙大网站的网络课堂,目前已经完成了20多集。
董平老师的另一门《王阳明心学》已全部录制完成,几天前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首批20门课程之一,亮相于爱课网、网易等网站。
一年前,哈佛大学的《公正》、《幸福》等公开课在网上流传后,来自哈佛、耶鲁、剑桥等国外名校名教授的精品课程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不经意间,很多学生听课的耳朵也转向了网上课堂。
由国家教育部牵头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上线,掀开了本土网络公开课的盖头,首批课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提供,涉及人文历史、社会热点等内容。
重磅推出的国内大学网络公开课是否追上了国外公开课的脚步?
“本土网络课很热,但质量与国外的比还有很大差距。”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陆国栋教授这样坦言。
就从本土网络课程的“围观”人数上看,上线短短6天时间,仅网易一家网站上,于丹的《古诗词鉴赏——千古明月》的跟帖就达757条,董平的《王阳明心学》也有跟帖389条,可以说,来看的人并不少。
但看了之后的口碑却毁誉参半。
同济大学新闻系的卢苑对王阳明心学一直很感兴趣,“大学虽然有很多选修课,但因为时间或是课程设置问题,很多想选的课都选不上,同济大学就没有王阳明心学这样的课程。”获知本土网络公开课上线后,卢苑第一时间看了《王阳明心学》。“比较通俗,老少咸宜”是她给出的评价,她觉得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原因,有一些国外的公开课虽然形式挺活泼的,但有文化隔阂,听着总觉得有距离,国内的网络公开课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持批评态度的也不在少数。“我们的网络公开课依旧是灌输式的,缺乏互动,基本都在照本宣科。”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蒋羽辰直言不讳地说,国内的网络公开课只学到了国外网络公开课的形式,而没有掌握精髓。“如果没有提前预习,不少哈佛网络课程很难跟上进度,国外的老师喜欢讲书本外的内容,这需要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比较积极,老师会当堂解答。国内的老师大都按照PPT在那边念,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学生在底下却没动静。”
在我们的采访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占了相当的数量。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的应姿这几天时间把所有上线的本土课程都看完了,对照她看过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她觉得本土网络公开课的“火候”还很欠缺:“真正精彩的课程屈指可数,不少课都枯燥乏味。”
但由此并不能得出结论,我们的名师名课程就一定比国外的差。这几年,我国推出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我省高校几乎每家都有着力打造的“精品课程”,很多学校“藏龙卧虎”,有不少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和受到热捧的课程,其中不乏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创新课程。但一旦真要将这些课都搬上网络,顾虑就来了。
“其实我最初就不太赞成将课程在网络上公开,因为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对于教师的一些新观点、新思想,以及心得体会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董平老师直言,国外大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有成熟的体系和普遍的习惯,而在中国,老师往往会因可能的版权纠纷对此望而却步。
现在,在协调沟通下,董平和其他首批在网络公开课里亮相的老师一起,都与国家教育部签订了协议,课程涉及的所有音像内容均由教育部统一发行,这才让这一批课程顺利上网了。
《王阳明心学》是浙大的首门公开课,接下去,浙大还会有余潇枫的《非传统安全管理》、郁建兴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孟絜予的《西方学界的中国艺术史》、郑树森的《肝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李铎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王岳飞的《茶文化与茶健康》、叶志镇的《新材料与社会进步》等网络公开课陆续上线。
形似之后还要神似,本土网络公开课正走在探索之路上。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