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中法文化间

——著名法语专家董强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发布时间:2011-12-14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为董强教授戴上浙大校徽。)
    
    “故乡与他乡”是一个文化的永恒命题,今天,著名法语专家、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董强教授,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接受兼职教授时,以此为题向浙大学子作了精彩讲演。
    
    
董强出身于杭州,当年考大学时曾纠结于浙大还是北大,结果被北大录取,而后又以公派出国第一名成绩留学法国,成为著名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学生。旅居法国13年后,因乡愁而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主席,至今有著作、译作30余部。2008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教育骑士”荣誉勋章。
    
    
讲演结束后,董强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作为米兰·昆德拉的学生感觉怎样?他是怎样教学生的?你们师生是怎样相处的?
    
    
董强:第一次走进巴黎高等社科学院那间“秘密”小屋,我记得墙面上有瓷砖,里面已先有另外4位来自希腊、意大利、南美和波兰的学生坐着了。就在那么狭小的地方,我却真实地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昆德拉也不正式上课,先是放贝多芬、海顿的作品,然后给大家分析音乐的结构、小说的结构。下课了,并不布置具体的作业,而是请学生们思考。昆德拉给了我启发:艺术是相通的,但其实更提醒了我,在中国传统艺术里,这种相通性早就存在。留学法国时我就立意“非把法国文化弄透了不可”,因为这种影响,我到今天还是不吝精力,在各领域的文学翻译和中法交流上都乐意付出。
    
    
记者:刚去法国留学时,语言应该不成问题了吧?
    
    
董强:完全不是。我在北大读了5年法语后,到法国后却发现自己很多话都听不懂。打个比方吧,就像一直在温水游泳池里练习的人突然被扔进了大江大海,简直呛得要命。直到在法国呆了5年以后,我才觉得自己懂法语了。我不仅翻译过许多书,我还是很出色的同声传译,越做到后来我越体会到翻译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为很多法国政要当过翻译,比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和现任总统萨科齐,还有因丑闻遭到大麻烦的卡恩。希拉克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他问的问题连我都要去查一下。2010年4月底,我还陪同萨科齐夫妇游览了故宫、长城和十三陵,边看边为他们讲解中国文化。现在我在法国基本上没有在国外的感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熟稔为我的工作打开极大的空间。
    
    
记者:你在中法文化交流、翻译、学术研究方面都成绩不菲,最让你感到骄傲的是什么?
    
    
董强:这些我都已经看得很淡了。只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我在法国最早的著作是诗歌,这并不是说我这人特别浪漫,而是因为我觉得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只有把握这一艺术形式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学校,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我说,孩子们还有个小小的礼物要送给我。我走进另一间教室,发现里面站着几排四五年级的法国小学生,我以为他们或许会唱一下中文歌曲什么的,结果他们却开口朗读起我写的诗歌来。这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我得过许多奖也有过许多荣誉,但这些小学生朗读我的诗歌却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记者: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在浙大的兼职也是你一手促成的吧?
    
    
董强:我不懂建筑,但保罗·安德鲁其实也不是个单纯的建筑人,他的散文和小说写得非常优美。《记忆的群岛》是他在设计国家大剧院期间创作的一部充满诗意和象征、新小说派风格的小说。当时,人们对他富有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创意毁誉参半。面对异国文化差异,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种凤凰涅槃般的历程。沉思,冥想,少年时的梦,老年与死亡的恐惧,都凝聚在了他对时间与空间的反思之中。他这本书在法国只卖出了100本,因为法国人喜欢贴标签,他被贴上了建筑师的标签后就不再认他的文学才华了。我看了以后就决定要翻译他的书。当时我的翻译速度非常快,我对出版社说,我每译完30页你们就去发排。只过了3个月,保罗·安德鲁就在上海书城签名售书了。
    
    (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