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太湖治水

发布时间:2011-12-20来源:浙江日报


    
    经过治理的太湖水清澈见底(卢绍庆 摄)
    
    王建江和杨岳平是浙江大学不同学院的教授,两年前,他们共同到湖州挂职。走下讲台,两位教授管起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太湖水。如何让太湖少受蓝藻困扰,让水灾远离百姓?记者来到太湖畔,亲眼见证他们的治水妙招。
    
    
湖州市水利局的防汛办指挥大厅,浙大水利系教授王建江定睛对着一块大电视屏幕,屏幕上同时呈现四个水面实时监控图。这块电视屏幕,可以随时调出太湖42个重点闸站的实时画面,只需触屏,闸站的水位、水质将一览无遗,“甚至连微小的漂浮物都能看见”,王建江说,“和过去单一的数据监控不同,高清的画面能实时提供全市的水情,供决策者作出精准判断。”两年前,他到湖州市水利局挂职之后,建成了这套全国最先进的水利远程图像监控系统。
    
    
精准,体现在哪里?记者跟随王建江来到毗山闸站,他指向几十米外高高悬起的大闸:“这就是控制水流的‘功臣’,危急时刻,它的升、降能决定一座城市的命运。”在这里,记者看到共有6个高清摄像头。即便在闪电、雷雨和黑夜的恶劣气候条件下,这些摄像头也能捕捉到清晰的水域画面,第一时间传输到指挥中心。
    
    
今年汛期,太湖主河道水位升高、情况紧急。开闸,杭州将面临水漫金山;不开,湖州的防汛压力剧增……王建江回忆,最终,高清监控为准确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防汛,最终有惊无险。
    
    
湖州水系丰富,全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近10%,王建江设想,未来湖州市142个水域的遥测点都能连成一张网,全部实现数据和图像的实时监控。
    
    
随后,记者跟着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的杨岳平教授来到太湖南岸。一望无边的太湖上,零星船只漂浮,但站在湖边木筏道上定睛一看,从太湖北面吹过来的蓝藻,漂在水边。
    
    
杨岳平说,因为蓝藻覆盖,湖水呈现出不健康的浊绿,湖里的动、植物得不到阳光,只能尸沉湖底,一到夏天,腥臭难闻。
    
    
在木筏道的另一侧几百平方米的水域内,水清见底,水底植物、螺狮清晰可见。杨岳平解释说,一堤之隔,将太湖水质变清,全靠一种叫食藻虫的小生物。
    
    
这是一种很小的虫子,爱吃藻类。杨岳平培育了大批食藻虫,根据水域的污染情况适量放虫,短时间里,试验水域内的蓝藻就会被虫子吃完。
    
    
杨岳平又挑选培养了一批水草,在食藻虫“完成工作”之后,再将适量水草投入水中,让它们慢慢调理水环境。这个时候,吞食了蓝藻的食藻虫,被第三道加入的鱼虾吃掉。3个月后,水质就完全改变了。
    
    
“设计一个小的生态链,将死水变成活水。”杨岳平说,他们还把生物质烧成碳截流,用碳过滤床来进行污水过滤,这样既能保证水质本身干净,又能有效拦截外来不洁物。
    
    
试验初获成功后,食藻虫已经在太湖水面开始“工作”。目前工程的一期已基本完成,富营养化水体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十二五”期间,这个项目将继续扩大示范规模。
    
    (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