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浙大“洋教授”授课

别模仿我的“大盖帽”,我不喜欢

发布时间:2011-12-20来源:钱江晚报


    
    
    听浙大“洋教授”授课。 尹炳炎摄
    

    “洋教授”是怎样给学生上课的呢?昨天下午两点半,记者在浙江大学建筑系的专业教室,旁听来自法国的安德鲁教授给学生上专业课,感受到了他的作风,体验了一回他的认真劲。
    
    
刚刚在一周前,曾经设计了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中国国家大剧院的世界著名设计师、法国的保罗·安德鲁先生,受聘成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名誉院长。
    
    
这一个星期里,这位大师级设计师没来得及逛逛西湖喝喝茶,就已经带着学生做起了设计项目——浙大8位建筑系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将在安德鲁的指导下,模拟做一个“西泠印社在西溪湿地建设博物馆”的设计方案。
    
    
“在路上?那就是迟到咯”,安德鲁对着照片一一点名
    

    
周一带学生实地考察,周三要求学生口头表达大致框架,周四讨论。安德鲁一走马上任,就给学生安排了紧密的日程。这是他的风格——严谨而勤奋。
    
    
记者发现,安德鲁有一张很特别的点名纸,上面印有团队八名学生的大头彩色近照、各自的中文名字拼写、以及手机号码。这是安德鲁教授特地关照团队的小组长制作的,“我要把学生和名字都对上,留个号码嘛,我晚上可能会打电话给他们,看看他们有没有在加班咯!”
    
    
安德鲁很看重学生的态度,在点名的时候,点到一个男生,他没有出现,同学们很自然地说:“他在路上。”安德鲁马上接话:“那就是迟到咯。”虽然没有一句教训的话,但同学们都说,他们以后肯定不敢上课的时候“还在路上”了。
    
    
展出印章要自然光照明,书画却“怕光”你怎么办
    

    
这是安德鲁教授给浙大学生在今年的最后一次授课,也是这个方案本阶段的收尾,八个学生要轮番陈述自己的初步设计方案,并和他进行细化讨论。
    
    
安德鲁教授上课很注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他一般会听学生讲一段后,就适时提出疑问,发表看法。比如王方明同学的设计方案,是按照西泠印社的展品和馆藏,分为南北两个馆来建设。安德鲁教授马上补充道,西泠印社展品的一大特色是有大批印章,除此之外,馆里也有大量的书画,但是印章展览需要直接的自然光照明,而书画则比较“害怕”强烈自然光而导致眩光,从而影响欣赏,所以光是大区域把展馆列为一块是不够的,有必要根据展馆的物品,细化设计展区。
    
    
安德鲁的课堂,总是谈笑风生,这多半是因为这位大师有经典语录亮出来。安德鲁从来不集中时间连篇累牍地说教大道理,而是很自然地把一个设计师的所有人生经验,适时融合到和学生的探讨当中去。
    
    
有一位男生,解释设计时喜欢解决一个问题,才走下一步,记者看来这是稳扎稳打是好作风,但安德鲁认为,建筑师不要着眼每个小点,而一定要从头开始就全盘考虑。
    
    
关于这件事,他没有再多费口舌,而是顺手拿起桌上的一张拷贝纸,折叠了很多次后,在最后的一个折面上画了个圈,“看,这是个很完整的圆圈。”说完,安德鲁把纸头重新打开,“圈,早就不复存在了。”
    
    
别蹦蹦跳跳上台,现在就要把自己当设计师
    
    
课程结束时,安德鲁不忘跟大家分享,“做建筑设计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是容易,也不需要你们了嘛!但是你们也千万不要畏缩,要觉得自己是可以的。”
    
    
关于自信,安德鲁曾经跟同学们说起过自己设计国家大剧院时候的故事,当时他的设计也遭遇了质疑,但他依旧很自信。他说,当年他是写文章支持贝聿铭设计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师之一,那些不和谐的论调与自己后来的遭遇完全一样,所以他相信,大剧院会像玻璃金字塔一样越来越好。
    
    
他告诉同学们,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你有时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对是错,那你就已经失败了。安德鲁也很注重建立同学们的自信心,昨天上午,他在本科生的一场答辩上,发现有些女生还是害羞,他特意过去告诉这些小女孩:“你们现在就要把自己当成建筑设计师了,所以你们蹦蹦跳跳地上台,说话轻声细语,都是会阻碍树立形象的。”
    
    记者对话保罗
    
别再模仿“大盖帽”,我不喜欢这样的设计
    
    
安德鲁先生从外到内,一身设计师的范儿,他穿着都是深色调,浅灰色衬衫,深灰色呢子外套,褐色毛围巾,层次感极强。记者还特别注意了一下他出门还要再加上一顶礼帽,青褐色,镶一条深褐色边,再一件极轻质的黑色羽绒服,整个行头,只有用潮来形容。
    
    大师的做派,也体现在他言行的点滴中。比如安德鲁的记性特别好,他对自己的中国学生早已熟悉,把娃儿们的名字和相貌都对上了号。在讨论过程中,记者凑上去听讲,安德鲁教授无意中瞥见记者,他很诧异地又看了眼记者,并同时拿起桌上的点名纸:“呃,我好像没有见过你?”记者连忙向他解释自己的身份,他马上笑眯眯地点着另外一个记者:“哈,记者还真是多啊!”
    
    “您觉得这次跟学生的交流沟通怎么样?”课后,安德鲁双手在后腰上顺势按了几下,请记者在沙发上落座。“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我才跟他们接触不久,不过有的学生已经表现出很不错的状态。”他告诉记者,“做老师呢,不是去评判什么是对与错,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方向。”
    
    安德鲁跟记者讲起一个小故事,因为他设计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等一些其他建筑,好像都呈现一种“大盖帽”式的风格,所以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本能地模仿老师的风格,认为他会喜欢。
    
    结果,第一次请大家介绍自己的初步方案设想时,安德鲁出乎意料地看到了N多个“大盖帽”设计,“我不喜欢这样的设计。所以老师更加不能立马树立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构想。”
    
    (本报记者 章咪佳)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