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迎老师的博客上,格言一栏写的是“信什么就有什么”。她相信真、相信善、相信美。20年时间,她用最本真的情感,营造了“黑白”的精神世界。她说:“我是黑白剧社的艺术指导教师,我指导他们演戏。但是,关于理想、真诚、坚持,还有很多,是孩子们教了我。”
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就像一个婴儿,20年间,长大成人。
为学生,为快乐
黑白剧社,原是1937年浙江大学的学生文艺社团,时称黑白文艺社。1990年,黑白剧社重建,桂迎成为指导老师。那时,她只是喜欢“戏”,想带好一批同样爱“戏”的学生。她上课、带学生排戏、演出……
一年以后,一个“不如意”的奖不期而至——1991年,黑白剧社在浙江省大学生汇演中只得了三等奖,大家都很沮丧。剧社的美国留学生波尔说:“我不喜欢比赛,戏剧排练是一种快乐,但比赛让大家不高兴。”这句话点醒了桂迎,她忽然意识到:“我不是一个导演,我是一个老师,学生才是我的主角。”黑白剧社不是为了得奖而存在,是为了学生、为了美、为了观众而存在的。
她指导“黑白”用工作坊的方式创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戏《回归》,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同学们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讲、讨论、选择、排演;改、再讨论、再排演……一直到演出,《回归》也没有剧本。但是它被全国数个大学的学生剧社演过。从此,“黑白”基本上每年都要排一到两出戏。而且,每一场演出之后,剧本都会根据观众的意见再修改。也是从那时起,“黑白”有了一件每场演出之后都要做的事——所有演职员在演出结束之后送别观众——他们在夜色中站成一排,深深鞠躬,大声地对观众说:“谢谢你们,谢谢!”这时候,每个人,都会被感动。
2002年,黑白剧社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的舞台上,好评如潮。桂老师说,2002年,对“黑白”来说也是关键的一年。只有站在了全国观众面前时,我们才明白了“我是谁”。这一年,桂老师年近五十了,为了校园戏剧教育,她自费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两年。她思考了更多戏外的事,她说,“黑白”让同学们学到的,应该不只是戏。
学戏剧,学人生
桂老师每学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三门选修课,《艺术概论》、《现代戏剧精品赏析》和《校园戏剧》,每次选课,教务处都会和她商量,能不能再扩大一些规模?桂老师总是尽力满足,原定100人的课堂,最终会“塞”进来150个学生。除此之外,黑白剧社的活动,每年都有。
桂老师说,校园戏剧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戏剧表演人才,而是对青年学子性格的重塑。校园,就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学习戏剧,就是学习人生。
她很看重剧社对学生的培育作用。她说,表演,最重要的,是放下自我,关注他人。能不能放下自己,是桂老师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这从“黑白”独特的面试中可以看出来。老社员每人都有一票,桂老师也只有一票。面试的时候,大家不注重新人的表演天赋,更看重的是他或她面对搭戏的同伴是否具有合作的欲望,是否表现出了很本真、很自然的状态。
进入了“黑白”,并不等于你就是“黑白的人”了。桂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黑白”有一条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争“角儿”。在剧社,所有的人都从干杂事做起。排戏时,大家讨论决定谁最适合演什么角色。剧社没有“社长”只有“队长”,“队长”是为大家服务的,剧社所有的杂事都由“队长”干。
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名没有被安排演主角的学生找桂老师提要求,她说,我从来都是演主角的,我到哪儿都是主角……我不能老给别人演配角。桂老师说,你演得好一棵树,你就是一个主角了。这位同学因此退出了剧社。几年之后,毕业出国的她在给桂老师写的一封信中说,桂老师,大学四年,我最后悔的事,就是退出了“黑白”。
有“黑白”,有桂迎
每逢有黑白剧社的演出,开演前一个多小时,同学们就会安静地排着长队等候入场,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多年了。在浙大,一个有黑白剧社演出的夜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好夜晚。
这种“期待”需要呵护,桂老师用20年的坚守呵护着“期待”。
桂老师在校园里经常会被不认识的同学拦住,他们恳切地说,桂老师,我想加入“黑白”。桂老师都会说,好,我们每年9月纳新,欢迎你来报名。
2006年的春天,浙大二年级学生梦雨打好行李,买好车票,准备退学回家了。因为进了大学之后,同学们一个比一个优秀,梦雨觉得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很戏剧性的是,那天中午,她在紫金港的文化广场与“黑白”相遇并留了下来。从此以后的4年,建筑系学生梦雨成为“黑白”的编剧,一直到毕业。
“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快乐的事”,是桂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她又说:一群人,尽管每一个都很优秀,很多时候却并不快乐。只有当一群人在一起都比原来更优秀的时候,才能“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快乐的事。”
剧社每次去北京、上海演出,毕业多年的老队员就像迎接亲人一样为剧社的行程和经费操心。剧社有个黑白基金会的折子,上面有一些钱,是2002年剧社去北京演出没有经费时老队员们发起捐的,用了一些,多下的,剧社一直存着,但这些钱,一直不知道是谁给的。
孔黎娜现在已经是一位中学教师了,她仍然牵挂“黑白”,她说,“黑白”社员教会了我如何去关心别人,教给我认真做事的态度。这让我终身受用,也是离开了学校依然会牵挂它的原因,希望浙大永远有“黑白”。
人们习惯用“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来形容校园社团,而在浙江大学,则是“铁打的桂迎流水的黑白”。20年来,黑白剧社留下了30多台颇受赞誉的话剧和一些小品,在北京、上海、无锡、珠海等地留下了“黑白”足迹。因为有桂迎,浙大黑白剧社幸运地成为最业余的专业剧社。
(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