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美文  博文

内能量,从何而来?

——浙大以“红色教育”寻找答案

发布时间:2012-01-1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潘怡蒙8300


    曾被美国人评为“杰出人类活动家”并获得“布莱恩·怀特公正奖”的世界第一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斯在他的一本名叫《释放内在无比能量》的著作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内能量将颠覆你的过往,让你凭借大量的实践和行动永久地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
    
    
什么是内能量?用浙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管敏鑫教授的话解释,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素质,包括责任感与使命感。
    
    “但这种素质往往会被现实所‘掩埋’”。
    
    而浙大团委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浙大的年轻人进行自我“洗涤”,重现其中的内能量。
    
    1月6日,又一次的社会实践开始了,这次的主题定为“青春·追寻”,共计1700余名浙大学子将奔赴全国30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参观一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身边的青春榜样、组织一次形式政策宣讲活动、进行一次深入社会的调查研究以及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
    
    “素质的教育,引导比培养更有效”
    
    一直在关注学生成长的管敏鑫认为素质很难被“培养”出来。
    
    管敏鑫说,因为文化、传统形成了精神,这种精神直接的表达形式就是责任感,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每一个人内心的社会责任感都是“强烈”的。
    
    “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这种社会责任意识,却需要通过‘强制执行’”。
    
    虽然郭晓钢还是个大三学生,但却已经参加过三次校级组织的社会实践了。从“红色寻访”到这次的“青春追寻”,次次他都不落下。这次,他就被老师“看中”,专做“动员”的工作。
    
    他的一位研究生学长拖了他的后腿。“学校要求研究生也得参加社会实践,” 郭晓钢说,但这位学长到最后一个学期也还没有参加过一次社会实践,所以急得想从我这里开个后门,我当然不会同意了。“我觉得这个学长的眼里,‘忧国忧民’是无稽之谈,他更应该多去参加社会实践”。
    
    “其实,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大纲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浙大团委副书记沈黎勇说,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很复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果没有绝对的“思想自制力”,那就很容易盲从或走入歧途,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正是出于这方便的考虑。
    
    “教育就是一种引导。而‘身临其境’的教育方式,不但能够让青年大学生接受,或许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浙大团委书记刘艳辉说。
    
    “我想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动,在不经意间,力量就会爆发”
    
    在记者采访的几个同学中,大家都提到了“潜移默化”四个字。
    
    近年来,利用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历史契机,浙大开展了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学校团委组织近万名大学生走访全国“12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30条红色精品线路、300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参观一个革命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老革命、老党员,采访一位典型人物”的实践活动。
    
    浙大竺可桢学院理工平台0901班学生范恒桢,在“红色寻访”活动中采访了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并获得军功章的81岁老人黄建民,他记下了黄老说的一段话:“我入党的时候,我的指导员告诉我:‘共产党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目标要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去完成。革命分工不同,努力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共产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后来,在范恒桢的日记本里就有了这样一段文字:
    
    “不知为何,很多时候会觉得爱国主义教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似乎记忆中有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停留在小学时,听先辈们讲他们的戎马生涯亦或是到陵园来向烈士们致敬。但仔细想来,形式的远离并不意味着忘却,反而成为一种心灵的记忆,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爱国主义也会有自己的表达。这次寻访又让我经历了一次有形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也在无形中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将曾经的敬佩和感动变成现在如今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2年1月举行的寒假社会实践“青春·追寻”中,已有370余支队伍报名参加,其中90%都是自愿报名,他们即将奔赴全国各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刚开始参加社会实践目的真的只是为了拿到学分,有一种‘打酱油’的感觉。”浙大电气学院研究生刘玡朋说,社会实践以后,观念就开始转变了,发现社会实践能够让我成长很多,一方面与社会接触了,原来只是单纯的在校园里“死读书”,像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走出去,视野就变得开阔起来,对于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也明晰了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