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芯片植入一只猴子的大脑

它就能用意识操纵机械手完成4个动作浙大5年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12-02-22来源:杭州日报


    
    (猴子接受头发丝薄厚的微型芯片植入后,能通过思维,操纵机械手完成抓、勾、握、捏四种不同的手部动作。)
    

    风靡全球的电影《阿凡达》,让无数人为之震惊,欲罢不能。剧情里便涉及一种称为“脑机接口”的技术,当前科学家最热衷的研究领域,即通过大脑指令操纵强大的机器,将大脑智慧和强大的机器二合为一。
    
    
历经5年,浙江大学试验表明,猴子接受头发丝薄厚的微型芯片植入后,能通过思维,操纵机械手完成抓、勾、握、捏四种不同的手部动作。
    
    
昨天,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团队公布了他们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这项成果代表了国际“脑机接口”领域的最前沿水平。
    
    
而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使那些饱受折磨的瘫痪病人看到曙光: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能通过思维控制做到喝水、开关门、转换电视频道等行为动作,真正实现“心想事成”。
    
    
一只叫“建辉”的猴子
    
能操纵机械手完成4个动作

    
    
现场
    
    
在浙大紫金港动物实验中心,大型动物实验区内,住着一只猴子,研究人员给它取名“建辉”。今年,它5-8岁,相当于人类的20-25岁,来到这个实验室已经有一年了。
    
    
听研究人员说,“建辉”怕生,这么多人突然来看它,它会变得烦躁。避免使它受到惊吓,而影响实验结果。现场的记者被编排成5人一组,依次进入实验室。进入前,每人还要换上白大褂,套上蓝色的鞋套。
    
    
在实验室内,“建辉”戴着顶可爱的帽子,住在一个铁笼内。当它面前的一盏指示灯亮起来,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子递到它面前时,训练有素的“建辉”立刻伸手去抓这个纸盒。当它做对了,它可以得到奖励,一杯特制的药饮。
    
    
而旁边的一只机械手听命于“建辉”,似乎与它有“心灵感应”,几乎是同步做着一模一样的抓纸盒动作。据研究人员介绍,这只机械手,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械手之一,由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大学Carrozza教授领导的实验室研制。
    
    
除了抓这个动作,还有勾、握、捏四种不同的手部动作,“建辉”可以操纵机械手轻松完成这四个动作。针对不同的动作,研究人员递给“建辉”的是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除了长方形的纸盒,还有钥匙、纸杯、环形胶带圈等。
    
    
凭啥操纵机械手?
    
“建辉”大脑装了2块芯片
    

    
揭秘
    

    
科学实验,充满了神奇,隐藏了秘密。
    
    
其实,在“建辉”的帽子下面脑袋里,暗藏玄机。早在1年前,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朱君明专门为“建辉”做过脑部手术。
    
    
朱君明介绍,手术中,在“建辉”大脑运动皮层植入两块4MM×4MM芯片(96个电极),这两块芯片与200多个神经元相连接,用来感受来自神经细胞的脉冲。
    
    
而芯片的另一头连接着一台计算机,它实时记录着“建辉”一举一动发出的神经信号。在屏幕上,这些脑电信号呈现出高低和频率长短不同的“声音”。研究人员利用获得的神经信号研发神经信号实时分析系统,对记录到的200个神经放电信号进行解读,最终区分出了“建辉” 抓、勾、握、捏四种不同信号的“密语”。
    
    换句话说,研究团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成功提取并破译了猴子大脑关于抓、勾、握、捏四种手势的神经信号,使猴子的“意念”能直接控制外部机械手。
    
    
比如,当“建辉”开心地玩着玩具,它的脑部信号正被外部的计算机所“截取”并“破译”,直接传递到机械手,“心灵感应”就这样产生了。
    
    
“手的运动区少说也有几万到几十万个神经元,我们利用200个左右的神经元能对手的运动做出解码。”浙大脑-机接口研究团队负责人郑筱祥教授说,产生的控制指令相对于真正灵活多变的手指运动,在精细度和复杂度上还有一定句路。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研究可以发现猴子,通过思维,将机械手运用得像自己肢体一样熟练。
    
    
“心灵感应”若运用于各部位
    
肢障患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应用
    

    
近年来,一种称为“脑机接口”的技术迅速成为全球科学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致力于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例如假肢)之间建立一条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实现即使在脊髓损伤发生神经通路损坏的情况下,脑部的信号也能通过外部设备有效达到身体各处,使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
    
    
200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科研人员宣布实现让猴子“意念”控制机械手臂的运动;2011年,美国杜克大学科研人员宣称,能让猴子用意念移动虚拟手掌,还能感受虚拟手掌触摸物体的触觉信号。而浙大的这项成果特别之处在于,研究人员捕捉到的神经信号是更为精细的手指信号,复杂性和精密性要求高于之前美国研究人员实验的手臂移动。
    
    若“心灵感应”能自如地运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就能大大提高肢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不必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而生活。
    
    
“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可以使得一些瘫痪病人自己照顾自己,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身体机能等。”浙大求是高等研究员博士、副教授陈卫东介绍认为,有关技术还须提升,比如将每个芯片包含的微电极数量由数百增至数千。到时病人只需花数月熟悉,机械骨骼便会和病人身心相连,恍如身体一部分。
    
    
此外,郑筱祥教授还提到了,2006年布朗大学教授唐纳侯的重大发现,将96极芯片直接植入人脑,通过脑信号解读,来控制电脑、电视频道转换等。这是“脑机接口”技术重大突破。目前,唐纳侯教授已有五名志愿者,其中植入芯片最长的已达5年。
    
    
“今后,也有可能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无法预计时间。”郑教授表示,所有的这类研究都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比如,“建辉”的实验需要通过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论证和批准。
    
    
人类可通过大脑讯息
    
直接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交互交流

    
    
未来
    
    
未来趋势,无法预测。电影《盗梦空间》描述将思想植入人脑的技术,原来现实中不但可行,甚至可能比电影情节更尖端。
    
    
据资料,较早前成功让猴子以及帕金森病患者,通过植入脑中的电极传出讯息,从而控制计算机屏幕上的游标;又曾让一只猴子以大脑讯息,在因特网控制千里之外的一个机械人行走。
    
    
此前,美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将思想植入猴子的脑袋,让猴子“学懂”解读人类讯息。若技术发展成熟,将来四肢瘫痪者可运用意念自如控制机械骨骼,人与人之间更可以意念沟通。而要真正让四肢瘫痪的病人自如控制机械骨骼,讯息的流动必须双向,使病人感受到步法和行走速度等“感官讯息”。将讯息直接传送到大脑皮层正是关键一步。
    
    
相关技术还可有更广泛用途。将来人类可通过大脑讯息,直接和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及软件交互交流,不用鼠标和键盘便可开启程序和在计算机撰写笔记。相关技术将来更可发展为“大脑网络”(brain net),让人类以大脑讯息直接沟通。现时英特尔、Google(谷歌)和微软皆已成立“脑袋机械”部,进行相关研究。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