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活力

——随南京市党政代表团杭州行启示

发布时间:2012-03-08来源:南京日报


    3月2日9点,当南京市党政代表团一行抵达浙大网新软件园的道富技术中心时,大部分工程师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虽然身在中国,但这里的作息时间却和大洋彼岸的美国道富银行完全同步——道富银行的每笔金融交易都离不开这里提供的实时技术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道富银行的一个部门。
    
    
从浙江大学校园中走出的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道富的合作,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外包的典范,也奠定了浙大网新作为中国领先的金融服务ITO供应商的地位。
    
    
两位浙江大学的教授,是这一成功合作的关键。一位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创始人何志均教授。1986年,何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杰瑞,而杰瑞后来成为道富银行的CTO。另一位是今天浙大软件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浙大网新副总裁的杨小虎,在其他国家的软件公司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杨小虎带领学生,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用了半年时间,修复了道富证券交易系统。此举大出道富之意料。此后,道富将集团150余个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外包给了浙大网新。
    
    
如今,像杨小虎一样,整个浙大网新的管理层多半是来自浙大的教授。对正在高速增长的浙大网新来说,大学和城市是公司的两条生命线——城市提供广阔的市场,而大学的教授们则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作为城市智慧服务的提供商,浙大网新的业务从金融到地铁再到市民卡……范围宽广而交叉。但公司能向教授提供的高管职位毕竟有限。如何让更多教授为公司所用?网新中央研究院的设立,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由前浙大校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教授任院长,浙大软件学院院长陈纯教授任常务副院长。它根据网新在全球的业务需求来立项,并对接浙大各个学科的教授,请他们参与或者担纲项目领导者。网新中央研究院不但突破了企业创新受制于单一领域的瓶颈,也为教授活力的释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浙大,这样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已经覆盖到所有应用领域的学科,为教授们从实验室到公司提供顺畅的“绿色通道”。
    
    
教授的活力还来自于学校内部的改革。去年,浙江大学完成了教师分类管理的人事改革,核心是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把全校教师岗位分为教研、教学、研究、应用开发与团队型5个不同类型,每类教授的考核都不一样。在全国高校中这是第一家。支撑这次改革的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到2017年学校的教师达到7000人,包括含3500人左右的创新师资队伍,(和3500人左右的创新创业队伍,让教授们人尽其才。在浙大看来,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顶科研之天、立应用之地”。有了这7000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最可靠的抓手。
    
    
内外合力之下,浙大教授们释放出空前的活力。在浙大科学园的600多家企业中,70%来自浙大,80%是高科技企业。科学园的优惠政策一览中有这样一条:“浙江大学教职工的职务技术成果在大学科技园转化,允许将该成果的50%以上的股权直接量化到发明人和创业者。”这和南京市出台的“科技九条”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校好首先得要教授活。教授过得比明星好,才是硬道理。”浙大科学园内的教授创业明星企业——浙大三色的总经理王建平这样说。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