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4位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院长管敏鑫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走进社区,走进耳聋家庭,为近200位耳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为这些家庭免费提供遗传咨询、用药咨询。
一对夫妻听力正常,为什么会生下一个聋儿小孩?要生第二胎,是否还会耳聋?有多大概率?能不能预防?这些问题困扰了很多家庭。2011年3月3日,浙大生科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便在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开展了主题为“科技助残,大爱有声”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通过科普讲座、咨询义诊、耳聋遗传基因检测等方法,给公众答疑解惑,带去科技知识的人文关怀。活动当天,生科院青年志愿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帮助下采回了现场耳聋家庭的血液样本。
当日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结束后,浙大生科院的14位不同年级本科生成立了以科技助残为目的的青年志愿者科研团队,在管院长的研究团队指导下分四组开展实验。团队在实验室中对每个样本抽提基因组,PCR扩增线粒体及GJB2基因,测序鉴定,比对分析,绘制图谱。
免费耳聋基因检测结果简单易懂。一个月之内,浙大的志愿者就把通俗易懂的检测结果说明反馈给本人。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陆续有从永康、温州、宁波赶来的耳聋患者家庭报名参加基因检测。“耳聋分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有50%以上的耳聋患者是由遗传所致。通过基因检测能让耳聋患者了解自己真正的致病原因。如果与遗传有关,那么通过遗传咨询可以实现优生优育。”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梁碧蓉同学介绍了检测中一个样本情况:廖女士和她的丈夫都听力正常,儿子却是耳聋。正在他们担心第二胎是否会患耳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浙江日报》报道的我们浙大志愿者团队致聋基因免费检测的消息。在浙医一院采血后的第二个星期,他们收到了我们志愿者寄去的检测报告。检测结果显示,夫妻二人均为GJB2杂合突变,二胎的耳聋风险是25%,建议怀孕时做羊水检测或人工受精筛查胚胎。
“在课堂上学到的遗传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回报社会,觉得很欣慰”,志愿者团队中大四的俞丹青同学感慨道,“在跟耳聋患者接触过程中,感受到了弱势群体的不容易”。这项科技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激发了团队同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求知欲,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那份沉甸甸责任和使命。
(张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