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4月10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第一本非传统安全蓝皮书--《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1-2012)》发布会暨研讨会,2012年4月10日在京举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外交学院杨闯教授、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院长徐黎丽教授、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魏志江教授等出席会议。“2012年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由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任主编,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国际非传统安全态势、国内各个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现状以及中国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等,进行了全面考察与深刻分析。蓝皮书用“非传统安全”的视维来审视现实世界的图景,为新时期中国非传统安全管理方略的新建构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参考路径。
“非传统安全蓝皮书”逐年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为党政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重要参考,还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安全管理与安全方略的理论与现实提供了一个窗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认为:“读者见到的是世界上第一本定期发布的非传统安全报告,一本完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新型安全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部主任张蕴岭教授认为:“希望这本非传统安全研究年度报告能够起到提高认识、推动研究的作用,更希望这项工作能够一直做下去,不仅让国人了解,而且也能推向世界。”
蓝皮书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对2011年世界所面对的非传统安全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与归类。国际领域有:非传统安全的政府间合作,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及中国与之的合作应对,中南半岛非传统安全隐患与中国的应对之策,中韩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与展望等。国内领域有:边疆安全、能源安全、核安全、人口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政府信息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等。
蓝皮书描述并分析了当前非传统安全的三个典型特征:“时代性”、“交织性”、“复合性”。时代性,即时代主题从“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正在转向“安全与发展”的时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安全是发展的核心。“交织性”,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并表现了在起因、手段、过程、特征、影响与传统安全的关系上相互交织的多种“样式”。“复合性”,即在经济全球化下,非传统安全呈现“复合性”的特征,综合了地缘因素、利益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
该蓝皮书指出,2003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难以改变。在能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中国环境生态压力更为严峻,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增长。蓝皮书认为,在能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可以调整能源结构,改变能源利用的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有助于中国保护环境目标的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蓝皮书指出,食品加工环节是当前食品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这固然与食品加工行业技术工艺复杂、程序复杂、企业数量多等特点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对小食品加工企业专项治理。而专项整治活动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1)抓重点。抓重点问题,将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三无”食品和生产环境脏乱差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抓重点整治单位,将整治的重点放在“无证生产”和“无证无照”的企业。抓重点地区,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特别是“百千万工程”确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或隐患比较突出的城乡结合部和村镇地区。(2)重落实。对于无证生产的企业严格查处,对于无证无照的企业坚决取缔,对于违法加工行为加大惩处力度。(3)建立全面的企业档案。对于那些安全隐患多的加工企业,加大日常抽检频率,并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4)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将违法企业名单、不合格食品名单向公众传递。(5)上下联动。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揭发小食品加工企业的非法行为,形成全社会重食品安全的环境。
(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