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4月20日专电 (记者王星)最近,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的一些青年教师得知,自己的岗位津贴不再与短期业绩挂钩了,每人每年将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保障,与此相对应的是,5年之后,他们必须接受国际排名前20位的专家的评议。
记者今天从浙大春季媒体恳谈会上了解到,这是浙江大学今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新政——开辟“学术特区”,遴选支持一批潜心从事基础和战略研究的骨干青年教师,实行较长周期的固定岗位津贴制,目的是创造更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目前,学校已为“学术特区”一次性投入3亿元,作为为期5年的科研运行经费。
在新形势下,是否“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化合作基本技能”,已经是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标准。浙江大学目前拥有2018名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部教师的56%,其中35岁以下的有666位。
2005年,浙大开始实施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星计划”——选拔35周岁以下,具有主持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过高质量科研论文的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2年。2010年,第一轮计划结束,共有169位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与此同时,学校也把国际交流合作的经历列入了教师申报教授或研究员职务的基本条件,教师要申报这些职务,至少要有“连续6个月及以上在国外同一所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学习”的经历。去年,第二轮“新星计划”启动。
33岁就晋升为教授的罗坤是浙江大学“新星计划”入选教师之一。任教不久,30岁的他就获得机会,前往斯坦福大学深造。在美国深造的两年内,他只完成了一篇论文,但在能源领域级别最高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第33届国际燃烧学大会上,这篇论文被评为杰出论文,成为其学术道路上的坚实一步。
据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介绍,近年来,浙江大学拿出了大笔经费用于支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增加青年教师的非竞争性收入,包括形成了面向青年教师的“求是青年”计划、“特聘研究员”岗位等,与此同时,学校改革了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由重“论文数量”转向重“论文质量”,并把不同学科高级职位的聘任条件制定权放归各院系,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大空间和大平台。
(201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