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图书首发式在杭举行。会上展示几枚修复完毕的战国楚简样本。这些印记斑斑、长短不一的楚简,将带着历史的热度叩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之门,作为第一批藏品率先入驻。
这批楚简的年代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共编号324号,复原后完整简约160枚。书简内容可分为古书、日书、卜筮祭祷、遣册四个门类。其中古书仅《左传》一种,为本批楚简的主要内容。
据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介绍,2008年,浙大校友朱国英在国外发现了这批楚简,并出资买下捐赠给浙江大学,2009年回到国内。2010年10月,曹锦炎着手整理楚简,经过分类、释文和短简缀合等多道工序,才初步呈现出现在的模样。曹锦炎说,经过深入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批楚简为真文物。
除了多舛的命运,楚简的价值何在?一直致力于古文字研究的曹锦炎为我们揭开了楚简背后尘封的往事。
“我们所知道的战国楚简,大多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遭到破坏,并陆续消失。”曹锦炎说,人们起初对《左传》的写作年代不清楚,直到汉代古文《左传》出土后,才逐渐证实。清末以来,很多人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之伪作,后经学者辩诬,其说渐破。而此次战国楚简的发现,为《左传》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籀篆为体,隶草为笔”,用来形容楚简的艺术特色最恰当不过。目前,大多数楚简还寄存在浙江博物馆脱水。待这些文物悉数修复完毕,浙江大学就将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又一家收藏楚简的高校。
2010年,当曹锦炎着手整理楚简时,《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也同时开始策划。2年过去,本书正式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附有完整的科技检验报告、字表,还特别增加了所有楚简的放大彩色图版。本书限量发行1000册,明天起在书店销售。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周炜 赵颖)2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