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物

发布时间:2012-05-18来源:


    西迁之路石雕
    

    
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学生生活区的主干道中央绿化带中,西迁之路浮雕陪伴着学子们晨出暮归。石雕建于1997年,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历史。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在旦夕。为了坚持办学,保存将来的国家复兴力量,1937年9月,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之路。一迁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举校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6年有余。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5月,浙大师生取道贵阳、长沙、汉口、上海回到杭州。浙江大学的“文军西征”,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取得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成果,又在大西南半壁江山播下了科学文化的种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缩影,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浙大人。
    

    
南华园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中部,竹径通幽的深处,有一个。南华园建成于2005年,园内有两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浙江武义地区的明清时期的民居。这两幢建筑标本,是时值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完工之际,武义县王卿芳先生将武义将要拆除的旧民居购下后赠送给浙江大学的。
    
    
2003年,浙江大学接受捐赠后,古建筑原件经过严格的编号运至浙江大学紫金港,又经过了繁复的修旧如旧工程。南华园的建设,既是异地保护古建筑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在浙江大学现代校园中注入了关注历史、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
    
    
浙大紫金港校园建设之初,为保存湿地原貌,特改变了原规划图,保存了最具湿地风貌的100多亩土地,南华园就坐落在这里。南华园三面临水,无论冬夏,这里都是白鹭灰鹭栖息的乐园。

    
    
源流——抽油机
    

    
源流是工业实体雕塑。进了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后一直向上,从图书馆向左拐,就可以看见这个“大家伙”——油田抽油机实物。这是1990年胜利油田赠送给浙大的礼物。
    
    
1989年,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建立了浙江大学科研教学基地。1990年,浙江大学轻烃回收技术在胜利油田开发成功,投产使用。轻烃回收装置的关键设备“热分离式旋转喷嘴膨胀机”,是由浙江大学设计、制造的专利产品,是生产石油液化气和轻质油的关键技术设备。
    
    
源流落户浙大20余年,默默地见证着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之路的延伸和拓展。
    

    (201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