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展厅。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今天,省内唯一一座人体医学博物馆——浙江大学医学人体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5月24日到28日,它将面向公众开放。
人类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但人类最陌生的也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从未和体内的器官骨骼打过照面。那么,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身体?“如果每一个人都去了解身体的构造,才会知道生命的神奇。”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段树民说。
人体解剖学展厅内,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座完整的塑化标本,每座标本旁都有展板,详细地标出人体包括器官、神经、血管等具体部位。在塑化标本尽头,是两座铸型标本,人体内的每一条血管都清晰可见。“当然这不是真的血液,是向标本的血管内注入红色填充剂后的效果。”为了让博物馆大大小小2500多件展品能够展现出人体的奥秘,浙大医学部的师生绞尽脑汁。
这个展厅把标本按运动系统、内脏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一一分开,如果想要了解人体构造,这是最佳去处。在一墙之隔的病理解剖学展区,则展示了皮肤癌、麻风病、胆道蛔虫等各种熟悉或陌生的病理学标本。这个展区,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罕见病病理标本,对医学研究的价值非常大,这里可以说是一道人类对抗疾病的缩影。
在椭圆形的组织胚胎学展厅,顺着玻璃展柜的弧度,可以看到米粒大小的胚胎成长为婴儿的全过程。一位前来参观的市民不禁感慨:“要孕育一个生命,太不容易了。”
细细打量眼前这座建筑,模拟人体细胞的椭圆球面外型已使它成为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地标”。段树民院士说:“国内的教育一直偏向数理化,对生命科学涉足很少。”他希望这座凝聚了几代浙大医学人心血的博物馆,能够在人和人的身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