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后人捐出193件大师作品

发布时间:2012-05-28来源:钱江晚报


    昨天,在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逝世4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浙江大学成立了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
    
    大师后人、81岁的丁敬涵女士,将她珍藏多年的马一浮书法作品、手稿等史料共计193件,捐赠给浙江大学永久保存。
    
    丁奶奶至今还清晰地记得:
    
    1938年4月,她的舅祖父马一浮,带着包括她在内的家眷老小八口人,辗转来到浙大临时校址所在的江西泰和。
    
    随即,马一浮开始了两个学期在浙大的“国学讲座”。出人意料的是,讲国学的马一浮,并没有一开始就连串的“子曰诗云”,他是以张载的“四句教”开场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日后曾几次出现在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为什么马先生的思想、学术和精神,在今天越来越广大,因为他的教诲,返本归源,时而雷霆万钧,当头棒喝;时而春风化雨,循循善诱。马老以他的德操和学养,征服了浙大的师生们。”
    
    丁敬涵女士1931年出生在杭州,因为马一浮先生没有子女,丁奶奶从小生活在马先生身边,按照辈分,她喊马先生为“舅祖父”。
    
    昨天,81岁的丁奶奶,穿着暗红色格子衬衫和灰黑色的马甲,精神矍铄,但可惜双耳失聪。我的提问都是写在纸上,好在老人家眼睛很灵敏,看清后马上就滔滔不绝地开始讲故事。虽然她一句都没有直接评说舅祖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从她朴素的描述中,曾经弓着背脊刻书,淡然拒绝续弦,愤然阻止变卖祖宗遗物的马一浮先生,他的仁、义、礼、智、信,很自然地被勾勒出来。
    
    书有两种读法,做学问不能一目十行
    

    “我们都知道马老博览众长,精通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好几国外语,是中国最早引进《资本论》的学者,自己到老还专心研读《四库全书》。您跟马老在一起,他是不是教您读很多书?”
    
    “是的,他教我读很多典籍。”
    
    丁奶奶说,马老读书,有两种读法。丰子恺曾经讲过他和马老一起看报纸的事,他才看几页,马老就已经把十几页都翻完了,这是马老一目十行的看法。但是当他做学问的时候,他用的是另外一种读书方式。
    
    抗战爆发之后,马老辗转到浙江的开化,在那里,他和好朋友叶左文一起读《论语》、《朱子》等典籍,一般两个人是上午各自看书,下午进行讨论。通常一天只读一章。马老总说,“真正做学问,一目十行是不行的。”
    
    祖宗的东西不能卖,割绢明志
    

    马老60多岁时,他有个表弟去世了。当时家中一片混乱,这表弟的儿子即马老的表侄,正好从黄埔军校毕业,提出卖掉一件古董:这是块手绢,印有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字画。马老曾经在画末端提跋,说明这块手绢的来历。
    
    马老坚决不同意卖绢,怒斥这个表侄:“为人子孙,你这样做是伤害了祖宗的名分,是不孝!”
    
    “你要卖没办法。这块绢有我写的提跋,上面有你父亲、有我老师的名字。”于是,马老当即割下了自己提跋的部分。
    
    这块提跋,后来一直被丁奶奶收藏。
    
    卖字刻书,为了后人有书读
    

    “马老不仅是个只会做学问的隐士,他对人忠,于己信。”
    
    上个世纪40年代,马老开始了人生中又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主持复性书院。复性书院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存民族文化而开办的一所学校,地方在四川乌尤山。
    
    这个书院伴随着战争的进行,大约开办了近十年。到战事后期,大量书目该如何保存,成了马老最为担心的问题。
    
    马老曾经公开写了一份“鬻字启事”。丁奶奶告诉我们,“鬻”字的意思,就是马老撰写各种尺寸的书法作品,以此卖钱。“他3个月不到,得了快3万元左右的鬻字报酬,全部用来刻书。”
    
    在复性书院,马老一直是讲学与刻书并重。
    
    昏黄幽暗的灯光下,马老低着头,戴着眼镜的脑袋,几乎要和书简贴到一块了。
    
    无数个夜晚,丁奶奶都看到舅祖父这样刻书的背影。
    
    刻书相当费钱,3万块钱,根本满足不了刻一本70页不到的线装书的费用。经费不够,马老的学生也全部学习宋体字,跟着先生一块刻书。
    
    马老说:“要广书院于天下。”一打仗,书籍就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不刻书,将来的学生就要无书可读了!而马老当年的3部木刻著作,昨天就出现在捐给浙大的那批作品里。
    
    守信,一生清贫不再续弦
    
    
1902年,马先生的原配妻子、浙江社会贤达汤寿潜(民国时曾任浙江都督)的女儿汤孝愍病逝,当时马先生就立志终身不娶。
    
    十多年以后,马先生的生活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清贫,苦做学问。
    
    汤寿潜爱才,想把自家的三女儿再许配给他。马先生没有接受,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老而贫”,而汤家三小姐比他小十几岁。
    
    1916年,汤家三小姐病重,马先生听到这个消息,连忙给丈人写信,大致意思是说,希望老丈人不能因病废医,并请求完婚照顾三小姐。
    
    但是三小姐因为自己病重,拒绝了结婚的要求,不久后就逝世。马先生因此作了《遣悲怀》,纪念三小姐。
    
    (2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