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坞并连体住宅、西湖文化广场运河站、旧厂房改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月牙楼大厅内16个样式新颖、风格多变的建筑模型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
它们的主人是浙大建筑系本科大五毕业生杨丁亮,凭借这些作品,杨丁亮成为浙大本科生中举办个人展览的第一人。
“Words failed to express my amaze!(我的惊叹不胜言表!)” “好励志,学长你太厉害了,希望有机会向你请教。”……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地留下观众的钦佩之情。不管是不是建筑系的学生,看完展览都有相同的感受:原来大学生活还可以排得那么满。
大师工作室的敲门砖
一个旧厂房改造的主题,同时有4个不同的卡纸模型和1个木质模型。足见设计者考虑之精细。
参展的16个建筑模型,大多是杨丁亮大学期间的课程作业。然而,这些作业对于他有着不寻常的意味。两年前,杨丁亮就是凭借着这些作业,成功地“敲开”了建筑大师——沃夫·普瑞克斯的工作室大门,这所名为蓝天组的工作室每年仅向全球招收3~4名有潜力的实习生,而当年杨丁亮得知自己获得半年的实习机会,欣喜异常。
“他特别突出的能力是学习很主动,非常注重对大学生涯的规划。”给杨丁亮上建筑设计课的老师王卡对这位策展人印象深刻。在王卡的记忆中,大二时,杨丁亮很执著地希望获得大师工作室的实习机会,结果真的做到了;大三那年,杨丁亮把之前的课程作业汇集成册,给很多大师寄过实习自荐书。
在蓝天组工作室实习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杨丁亮久久难忘。一次,他计划在复活节外出旅行,结果被蓝天组设计组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方案不做到最好,作为建筑师,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不为钱工作,只为荣誉工作。”一句话,彻底地征服了杨丁亮。
手是灵感的来源
杨丁亮给自己的作品展览起名为“用手思考”。一只张开的大手,这是杨丁亮最喜欢的设计之一,它出自于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师的手”。
杨丁亮希望把这只手作为展览的符号,借此表达自己认为的“用手”设计建筑的重要性并向他最崇拜的建筑大师致敬。
在他看来,创意往往是最困难的,也是最核心的。“我并不是什么天才,没有他们那种无穷尽的创意头脑,有的只是那双愿意多动的双手。”
“相比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我更热爱用手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这对于空间、形态会有一种更真实、贴切的把握。”杨丁亮说。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教训一直让杨丁亮铭记。
大二那年,杨丁亮参加浙大的结构设计竞赛,他的团队方案很好,可谓胜券在握,但是在决赛阶段,模型因为“矮”了一公分,瞬间变得非常脆弱,差点失去参加全国竞赛的机会。负责竞赛的姜老师慧眼识才,破例允许他们再比一次,之后他们过关斩将荣获全国大赛一等奖。
一个临近毕业的夜晚,杨丁亮匆匆收拾好笔记本,赶往东区的一间教室。离毕业还有20天,他还在选修《英国中国经典原著精读》等一系列课程。“在离开母校之前,能多学一点是一点。”
之前,他谢绝了奥地利维也纳蓝天组的工作邀请,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康奈尔大学等6所学校中选择了哈佛大学建筑系,6月下旬将赴美深造。
(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