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学与艺术的携手“秀”

发布时间:2012-06-27来源:中国科学报


    “能够在枯燥的科学研究中发现艺术的美妙,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研究者研究成果的肯定,因为美学和科学是统一的。”
    
    
清新淡雅的荷花、雍容华贵的天竺牡丹、傲雪斗霜的梅花与纤巧脱俗的芙蓉花,它们相约盛放在这个初夏的西子湖畔。或许你会有些疑惑,是走进了一片神奇的花园吗?不是,这里是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报告厅,你走进的是第三届岛津杯浙江大学材料系微结构探索大赛决赛答辩会的现场。
    
    
这些美丽的花朵只有几十纳米大,它们诞生于浙江大学的实验室里。而更有苍凉无际的大漠风光,斑驳陆离的海底世界,同样也是诞生在实验室里,容纳它们的真实世界,同样只有几十纳米见方。在看似枯燥、严肃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上充满了令人惊艳的美丽。
    
    
这项名为材料微结构摄影探索大赛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让学生们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各类先进的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揭示出自己制备的材料微观结构,并以艺术的手法来演绎和表达,以此来展现材料微结构的无穷魅力。
    
    
美妙的材料微观世界
    
    
锂电池,作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大家对它似乎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但是,你想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它在电子显微镜下会是什么样子吗?材料系博三学生黄宏文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夏日清晨含苞待放的莲花闲适却充满活力的景象;在材料系研三学生唐阳洋的照片中,却是一片群芳斗艳、春意盎然的场景;不仅是春夏,秋天的美景也能在这里看到,材料学研二学生俞迎霞的作品《拒霜木芙蓉》中纤薄的花瓣自然就让人想到临水芙蓉的深秋风情。
    
    
27位参赛作者依次向大家呈现了一幅幅奇妙无穷、富于想象的微结构作品,将现场观众带入一个个美妙的材料微观世界。
    
    
这些美丽的图片背后,也有着丰富的科学意义。光电系杨宗银的作品“彩虹”把VLS法合成的荧光纳米线排列成2011的形状,在紫外光照射下,每个数字显现出七彩的颜色,宛如雨后的彩虹。这幅构图精细的图片背后蕴藏的科学性成果也很丰硕,该作品的相关研究工作2011年在浙江大学光电系微纳光子学实验室完成,源文章曾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纳米快报以及应用物理快报。杨宗银说:“对我来说,这如彩虹般多彩的2011,也记录了2011年这一年的工作、生活中的多彩与绚丽。”
    
    
从知识技能到人文修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系教授张泽已经是第三次担任材料微结构摄影探索大赛的评委了。事实上,这项活动与张泽院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0年3月,张泽院士加盟浙江大学,与材料系系主任叶志镇教授等谈起,科学和艺术有着相通之处,科学的成功之处就是她的美妙之处。叶志镇教授联想到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的时候,那里经常会举办一些竞赛来培养学生创新和艺术创作能力。
    
    
于是,以“探索微观奥秘,揭示魅力之源”为主旨的材料微结构探索大赛于2010年首次正式推出。这项培养和考查学生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和人文艺术素养,增强学生专业探索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比赛,如今成为浙江大学一项有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本届大赛已经走出了材料系,吸引了来自高分子系、化工系、光电系、物理系等多个院系的学生参赛。
    
    
材料系党委书记、副主任王东教授说:“大赛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获得一些实验照片,甚至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专业学术水平和研究实验技能的提高;材料微结构摄影探索大赛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作品和作品产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来提升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包括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力、表现力和人文精神的诠释力,丰富他们的人文内涵和情感。”
    
    
求真求美的坚持
    
    
答辩是大赛最吸引人的环节,参赛选手在用PPT展示图片的同时,还必须向评委和现场观众说明图片的科学意义与艺术特点。现场,从古典诗词到原创诗歌,从希腊神话到梁祝化蝶的传说,在参赛选手身上一点看不到所谓“工科生”的木讷与呆板,你甚至会觉得更像是一群文学系的学生在吟诗作赋。但与文科生不同的,是他们在骨子里那种对研究、对求真的执著。
    
    
“求真求美乃是世间万物所趋同,花开极尽美艳姿态,求学作研究则也应极尽求是精神,以真为美,大美为真。求真求美之心不因外部环境变换而有所迁移。”在答辩中,俞迎霞从芙蓉花“不肯嫁春风,殷勤霜露中”的气节引申到了抗战时期,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举校西迁,炮火中仍然坚持治学研究——对于科学,对于求真。而如今时代变换,炮火不再,求是求真求美之心是否还在呢?她认为,答案依然可以从木芙蓉中求解:“木芙蓉之谓高洁,不仅要有拒霜的坚强,还要有无意争宠百花的独立清高风骨。作研究要忍得住现实诱惑,不随大流盲从,不为功与名,只因最初对真理的追求!”
    
    
与以往两次大赛一样,在欣赏完这些凝聚科学与美学于一体的参赛作品后,张泽院士为大赛作了精彩点评,不论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他都给予大家很高的评价:“能够在枯燥的科学研究中发现艺术的美妙,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研究者研究成果的肯定,因为美学和科学是统一的。”
    
    
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在这场科学与艺术的携手之旅中,无论是参赛的同学,还是现场的评委、观众,都在探索材料唯美的微观结构过程中,享受到科学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