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文化中国年度论坛在浙大举行

学者热议:当代青年“变”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2-08-15来源:浙江日报


    当今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当代青年要如何面对这些转变?今天,由浙江大学文化中国学生成才俱乐部主办、浙江大学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协办的2012文化中国年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的两句提问引发了在场的来自美国、香港和内地等多所高校大学生的深思。
    
    
在这场主题为“未来教育与青年发展”的论坛上,涵盖了“世界的转变与青年的转变”、“全人教育与青年领袖”、“青年的未来”等热门话题。其中,“转变”、“青年”和“教育”是全场讨论的关键词。两者之间的关联,究竟有多密切?
    
    
“谁是年轻人?在场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已经70的我。”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给青年下了一个幽默而宽泛的定义。他说,经济的发展使得现在的社会以市场为导向,整个社会都过于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力量不仅影响了大学教育,甚至就连观念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而沈祖尧则以一组数据表明了“变”在何处:在70年代,只有4%的香港人可以上大学;而今天,有50%的香港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本港或海外的高等教育;在内地,这一数字也已达到30%-40%。“这说明曾经有过的大学优越感正在下降。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化,成功与否都从个人层面出发。”他说,这就是改变。青年要怎么面对改变?正是讨论的目的。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生春为在场学生梳理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再到国内的新文化运动,“看看历史,改变世界的往往都是年轻人。帮助年轻人完成这项使命,无疑要从教育开始。”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正如浙大校歌的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描述了大学的作用。“大学应该像海洋,年轻的下一代是船长,他们需要全面地发展,了解许多事情,了解多个方面。”
    
    
会议休息间隙,沈祖尧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正在尝试的“全人教育”模式。“这不是一种可以在教室里诠释的教育,它更加强调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与学生分享。”
    
    
沈祖尧说,如果说专业、系别是纵向的划分,“书院”就是横向的划分。在香港中文大学,有的注重音乐教育,也有的主攻中国文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在这里,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一起住宿和学习,每周,书院的老师都要和学生吃三次饭,边吃边谈人生价值观;每个学期,老师都要带学生外出,开拓视野。
    
    
沈祖尧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书院院长期间,每半年都会带学生去一次四川。“这是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一直坚持做的,除了赈灾,我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美好以及家庭的重要。”
    
    
无独有偶,5年前,杜维明周生春联合创办了浙江大学晨兴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开始了一次“全人教育”的尝试与摸索。每年在全校选拔30名一年级优秀本科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社会各界杰出人士担任导师。目前,计划的一、二、三期学员都已毕业,“我们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学术兴趣所在。”在读学员潘晨告诉记者。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