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机版栏目  要闻

校长杨卫在2012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08-28来源:作者:6490

至2012年7月,按照10年累计引用来计算,浙江大学学术影响力,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3位,列全世界学术机构的第204名,在世界大学的学术影响力排名列第178名。从我们的上升曲线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上升积蓄了10年的能量。如何避免这一上升的动力进程嘎然而止,防止我们夭折于“小富即安”?我认为:避免“小富即安”的关键,就是永不终止的对更高、更快、更远的追求。
    
    
一、 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1、 更高的教育质量是当前的第一追求
    
    更高的教育质量应该是我们当前的第一追求。
    
    若长期处于课程建设浅尝辄止、课程内容更新幅度小、自然科学课程的国际接轨程度低的状态,会带来两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一是由于没有得到名师的熏陶而导致校友的忠诚度低;二是学习上的机会主义,即学生只愿意选那些相对容易、平均成绩或通过率高的课程。在段永平校友的支持下,浙大从今年开始设立了心平奖。但首届心平奖的评选却折射出,我们在塑造教学水平卓越的教师群像中,还显得比较单薄。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之一是对教学的激励机制长期缺位,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费长期倒挂,从而造成“教书育人”尽管光荣,但却并不能带来学界尊重、荣誉与权益。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研究如何逆转这一趋势的一揽子措施。我们已经开始实行对教授职称系列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制度,但还应该进一步把它变为全校教授们的共识。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对育人的激励机制。
    
    2、更高的学术追求是超越的第一动力
    
    浙江大学已经进入了一个从追赶型驱动到超越型驱动的转型期。我们前些年的学术发展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学术研究体量的上升。在体量上升的同时,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学术追求也应该逐步升级。这种逐步升级制将促成浙江大学学术研究的金字塔,即在展宽底边的同时,提升学术研究的高度。这样才能保证学术产出的平方律增长。我们已经开始启动,并将逐步完善学校的多层科技成果奖励制。如对发表学术论文来说,将形成CNS论文、ZJU100论文、TOP论文、表现不凡论文、常规SCI/SSCI/A&HCI论文等五个权重递减的层次,以绩效奖励的逐步上行制来宏观引导教师们对更高学术品质的追求,形成可持续的对学术卓越的推动力。
    
    我们有两个需要更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一是对学科评价与学者评价的指导原则。现在,无论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还是人文社会学科,大家都同意以该学科或学者的标志性贡献来作为主要评价物。对标志性贡献,可从原创性、影响力和声誉度三个方面来评价各学科和学者们的学术成就。
    
    二是学科的高原成峰。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浙江大学的学科地貌图:即有高原,但缺乏高峰。学校中很多干部和教师都在关注:如何在浙江大学形成学科高峰。高峰的形成有两种机制:一种是新学科独立成峰机制,这一般在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以人才特区的形式,以较优厚的资源投入来形成这种泰山式的高峰。另一种是高原成峰机制,在我们有丰裕基础的某些学科领域,选择最有希望的突击方向,凝聚学术队伍,形成类似于青藏高原上喜马拉雅山群峰那样的高峰。应该说,独立成峰只能偶一为之,而多数学科应该走高原成峰的发展道路。
    
    3、更高的师资标准是上升的基本保证
    
    教育上更高质量,学术上更高追求以外,更高水平的师资是保障浙江大学稳步上升的关键。杰青和优青的入选数,标志着一所大学是否吸引了全国青年教师的佼佼者。
    
    浙江大学应该认真地研究我们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师资发展总战略。我想应该是:前二十年提升师资标准,后二十年将动态保持的高标准普及到广大教师队伍。
    
    在前20年中,我们的发展方略是:五年转学缘、五年提标准、五年促潜力、五年达一流。
    
    五年转学缘,就是要在今后五年期间确实改善新进教师的学缘结构,逐步超越三三制和二一一制(新进教师一半来自海外名校,另一半中有半数来自国内名校,其他来自于优秀毕业生留校)。
    
    五年提标准,就是要在2020年以前不断提高新进教师的学术标准,使之达到亚洲一流大学的新进教师的起点水平。我们很多院系都已经感觉到,现在晋升副教授的年轻教师的学术水平不比很多申报晋升教授的中年教师的水平低多少。在新近一轮长江、杰青等的全国评审中也呈现出,很多学科30多岁的年轻优秀教师的学术水平已经不逊色于40多岁中年优秀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不逊色于50多岁一般教授的学术水平。
    
    五年促潜力、五年达一流,就是要让浙大现在一代优秀的青年教师通过15年始终如一的奋斗,充分发挥潜力。再经过5年,等他们达到50多岁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
    
    对师资水平提出这样的要求,必然要求薪酬和政策两方面的保障。政策保障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对教授系列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教授评价标准的演变。
    
    二、 迈出更快的冲击步伐
    

    无论是追求高质量,还是追求长远目标,与我们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并不相矛盾。我们应该迈出更快的冲击步伐,建立快速高效的行政服务系统,快速更新的在线教育体系,快速形成的交叉领域平台。
    
    1、 快速高效的行政服务系统
    
    浙江大学从学校、到学部、到院系、到研究所的树状体系是学校的基本体系。它是兼具行政与学术特征的分层管理体系。我们要理顺学部院系体系,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高效双轮驱动。
    
    早在80年代末期,浙江大学就建立了“所管科研、系管教学”的协同体系,有效地做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错层配置。体制改革到了今天,这一错层配置仍有借鉴意义。同时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行政权力的虚实相间。要强化院(系)作为教学科研的承担单位和薪酬统筹单位的行政功能;而学术权力,应采取对应的错层配置原则,相对向学部和研究所两级集中一些,同时,一定要注意学术职责的分级权力制,每一级都应该有一定的、适合于该层级的学术权力。
    
    另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是理顺机关体制。参考国外一流大学的职员(staff)系列中,有不同的岗位职责,有管理岗,也有服务岗,后者包括秘书、实验人员等。而我们的机关人员的职责往往是混合型。我们应该厘清三种岗位。(1)管理岗位-应以管理为主、专职为主、适度双肩挑;(2)服务岗位-应以行政与学术服务为主、采取分散布局与集中布局相结合的方式;(3)协调岗位-介于管理与服务之间,既有一定的管理功能,又有一定的服务功能。越是一流大学,第一类岗位就越少,第二类岗位就越多,第三类岗位则应该处于匹配状态。可以考虑服务岗位的大厅制,以便利于对师生的服务。
    
    2、
快速更新的在线教育体系
    
    新型高水平在线教育体系正在全世界范围萌生,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远程教育学生,还包括所有(包括本校)的在校生。它是一种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教育模式。它与云服务、跨国界教育(CBE)、大数据计划(BigData Initiative)、新型互联网板块等概念一起,将造成一种呈爆发式增长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商业模式,造成少数超级名校和超级名师对大范围世界高等教育受众的垄断或支配行为。我们一定不能对这一发展动向掉以轻心。
    
    这种新模式的例子不胜枚举:MIT与哈佛大学今年联合推出了高水平的在线教育;MIT的在计算机课程方面的组团引导式教育,在生物课程方面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和维基式的定量软件形成;加州大学在基础数学课程的启发式在线教育,受众超过了10万人;Stanford大学的ICT在线教育,等等。
    
    新型的在线教育体系必然会冲击现行教学方式。比如,欧美学者就正在讨论一种以大课全球在线化、并佐以教授个性化的小课与解惑的教学方式;并由此产生集群构造式上课的新教学计划。这一趋势正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讨论热点。在今年7月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的会议中,校长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7月底的两岸四地大学校长联谊活动中,校长们签署了构建中华文化在线课程体系的动议。
    
    在这一新形势下,在线教育的延拓、提升和整合,形成包括常规远程教育、互动在线教育、在校生自主在线教育、全球化在线教育的组合体系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
    
    3、 快速形成的交叉领域平台
    
    21世纪的一个特点是跨学科需求和快速形成的交叉领域。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已经通过了浙江大学在协同创新平台第一期建设的初步构架。目前,能源和信息方面的两个中心已经完成了校际之间协同创新核心体的构架、以及与协同企业之间的签约。我们将采取逐年递进、逐年遴选的方式,筹办支持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除了从传统优势学科出发,利用学科交叉的形式,形成交叉领域平台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新建的,但又有重要发展意义的新兴战略性交叉学科。可以初步提出三个新学科供大家讨论,它们是海洋学科、神经与行为科学、设计学。此外,我们正在致力于三个高端平台的建设,它们是:物质显微观测平台、转化医学平台和关联物质研究平台。
    
    我们应该在建立新的交叉领域平台的同时,研究它们的遴选标准、物质基础要求、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等等。
    
    三、推出更远的愿景追求
    

    在要求更高、更快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出更远的愿景追求。学校的发展就像奥林匹亚诸神的发展,要眼睛看得远,手臂伸得远,声誉传得远。
    
    1、 远期的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大学发展到今天,一定要建立更强有力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机构。我们要向兄弟院校和国外高校学习,从更长远的角度,从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对本校具有特色的发展进程展开总体研究。要研究应该保持的特色、发展路径和资源聚集方式。要客观地评价近年来体制机制的演变过程,提出可行的学校发展评价体系,并研究体现学科特点的、对学科和学者的评价体系。
    
    要研究政策的演进性、敏感性、必要性、可行性。这一结果会为我们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制定政策的适时性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些政策发展的连续性和节奏。
    
    2、远方的地域服务体系
    
    浙江大学的发展,浙江大学的地域服务体系,是适度追求全国影响还只是浙江影响?这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的长期发展理念的问题。
    
    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在工研院的组织协调和各院系的积极配合下,浙江大学苏州工研院在两三年间能够长足的发展壮大。
    
    要在形成长期共赢的条件下尝试、探讨对远方地域服务的型式,包括常住式、轮换式、流动式和间歇式,要进行包括投入产出比、无形资产、声誉风险等内容的认真评估。
    
    3、远程的国际交流网点
    
    浙江大学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建立远程的国际交流网点。从大学国际化的五大指标来看,我们的情况不容乐观。(1)要进一步提高在校生的出国交流率。(2)提高在校国际生的比率。(3)提高境外师资率。(4)提高以合作论文为标志的国际合作率。(5)提高国际研究经费比。
    
    我们近几年强调了建立学校、学科、学者三个层面的国际交流网络。应该说这方面的进展令人鼓舞,但仍需要逐渐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从国际层面来看,大科学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确定的趋势,典型的例子就是希格斯粒子的验证和ITER计划的实施。对热点科学问题研究的国际合作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充满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我们要切忌固步自封。只有秉承“更高、更快、更远”的追求精神,才能不断前进。
    
    我们坚信,承载着百年光荣与梦想的浙江大学是有生命的,她悠久的学术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大学精神生生不息、辉映未来,永远是求是学子坚强的后盾和精神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心,奋发进取,阔步迈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当代浙大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