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机版栏目  要闻

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12-08-29来源:作者:5143


    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结束后,浙江大学组织了教育教学、学科与科研、体制机制保障等三个调研组,由相关校领导牵头,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主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具体意见和措施。2012年暑期工作会议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副校长来茂德、吴朝晖,党委副书记邹晓东分别代表三个调研组,作了调研汇报。
    

    
副校长来茂德:
    
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
    
    
现代中国是渴望精英的时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从上到下,大家都在做工作,去努力吸引人才,这也促使我们要去更好地反思大学教育。
    
    
选材与掐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竞争,始于优质生源的竞争。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拔机制来代替高考的情形下,在录取前半年完成国家统一考试(科目)与学校选拔(一档多投)相结合,是大环境下决定的最佳方案。偏才、怪才是一种文化孕育出来的,选才方式无法替代文化环境对人的培育。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应当鼓励、组织一流的教授团队参与招生工作,以优秀的教师来吸引优秀的生源。
    
    
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大学是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机构,要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针对目前学生的专业选择以市场导向、功利为先,无兴趣可言的现状,学校要以政策支持引导学生选择以学科发展为导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要将教学活动,包括实践活动,引导到国家重点部门和行业。要将引导专业选择和就业去向作为育人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来抓。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通识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基本模式,通而不专,则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专而不通,则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要。我们提出的“整合培养”,体现了通专的融合,其目标是要实现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在知识培养不断缩短的今天,既通又专是不可能的。通过通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通的方法和专的技能。我们的希望是构建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体系,但存在着课程质量不高、实践成效还欠好的问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联动。在培养方面,人格教育和能力培养是教育的两条主线,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和任务,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宽专交与精深通:宽专交,就是前期通识教育、后期专业教育和交叉培养;精深通,就是某些课程要精、专业上能够比较深、掌握交叉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很好地融合。要实践宽专交与精深通,要在课程结构和方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我们在课程上的具体做法是,减少课程数目、提高课程学分、改革教学方法,包括增加移动学习平台、调整考试结构和发展辅修、学位、双专业。此外,调整合适的学时,让学生有时间和氛围去认真思考,没有思考哪来创新?通过宽专交与精深通的结合,使学生从优秀到卓越,通过宽专交,使大部分优秀,同时要适度淘汰使群体更优秀。
    
    
理论与实践:实践缺失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的三大问题之一,另两个是教师的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功利性学习。我们通过推进长时间实习试点等进行探索。学校要有自己的培养特色,我们要成为一流,我们的亮点在哪里?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要进一步凝炼特色,凭自己的优势特色来吸引优秀学生。根据我们的实际,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交流能力、定量分析方法、实验与研究能力等三个方面形成特色。
    
    
学分制与班集体:学分制是给人以自由发展、发挥他潜力的最好方式。浙大是中国大陆高校最早真正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分制非同步学习与传统班集体整齐划一,从线性组织转向立体和多维,自由住宿、柔性融合是正确方向。我们实行四学期制已经多年,其目标是为了高效学习、高水平老师授课和把外教引入教学中,但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原始设想的效果。
    
    
本土性与国际化:本土性是大学有价值存在的基础,国际化是走向一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条件。要选择本土性与国际化的适度结合点。国际化需要活跃、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和课程、师资等校园国际化环境。只有能吸引一流人才的学校才是一流大学。
    
    
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浙大高速发展得益于 “publish or perish”,但目前对教学投入不足,也由于“publish or perish”。要建立教学文化、制度保障、政策激励等相结合的有效运作的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思政与教学:思政教育是中国特色,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班人,思政教育进课堂是基本要求,但要提高实效性,改变两张皮现象。要提高实效,我引用这样一段话:“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把我们所遵循的理念、道德底线教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说教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我们怎么指望学生能一辈子相信这些理念?”“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必须把我们相信的东西教给学生。”(朱镕基语
    
    
底线与境界:我们办学,首先得遵守法律;作为大学生,应该遵守校纪校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道德。道德有两翼,一个是底线,一个是境界。我认为,道德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一个人可以没有境界,但不能没有底线。什么是底线?考试作弊、恶意欠贷不还、学术失范、简历造假、买官卖官等等都是。
    
    
副校长吴朝晖:
    
内涵为题 质量为先
    
实现学科和科研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扩张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和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其目标定位为“国家急需、世界一流”,重点在于高端科研人才、标志性科研产出以及重点基础研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基地/载体等。目前,学校“量”的积累相当雄厚,“质”的提升相当迫切。学校已进入“重品质、强特色、扩声誉”为重点的关键战略时期。“内涵发展、质量优先” 涉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运行机制的转换、政策制度的完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艰巨性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学科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根本落脚点,而提升学科质量的本质就是科研水平提升,从而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科和科研的内涵发展本质,就是要围绕 “高峰、高人、高地”建设目标,坚持“质量优先”,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学校要持续地为国家的战略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要在可比性指标方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圈,要有若干个学科率先进入世界领先地位。
    
    
打造“科研高地”,就是要依托“学科高峰”的构建,依赖“名师高人”的汇聚,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与切入点;要坚持围绕“大科学、大工程”,以综合交叉为导向,选择战略性新兴方向,策划重大项目(群)、培育标志性重大成果;坚持以优势学科为基础,规划建立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与重大科技平台;坚持以杰出人才为中心,吸引汇聚高端人才与优秀创新团队,加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冲刺“学科高峰”的基本策略是:宏观(学校)层面上,控制学科数量规模、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构建重点学科体系、配置学科建设资源、组织学科评估;中观(学部)层面上,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凝练重点方向领域、打造重点学科基地、拓展重大合作平台、制定学术标准;微观(院系)层面上,制订学科发展路线图、造就学科领军人物、建设学科人才梯队、营造学科组织文化。具体的布局推进是:汇聚工科、信息和农科的优势学科群,在学科“高原”上打造学科“高峰”;以生命过程为主线,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发展面向人类健康的医学医药交叉的学科群“高原”;面向国家未来重大战略需求,树立布局“上天、入地、下海”大学科的发展思路与未来格局,发展战略性新兴学科“新峰”;围绕社会科学、经济商业,文科争取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1%。
    
    
要加快推进实现“从总量到人均的转变”、“从同质化到特色化的转变”、“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的转变”、“从数字提升到形象塑造的转变”等“四个转变”,推动内涵发展。要以重大项目牵引、“基地-人才-项目”一体化、创新团队建设、中介转化服务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切实落实内涵发展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组织文化、政策制度、交叉融合、国际开放、资源配置、协同创新等“六个维度”的工作力度。
    
    
党委副书记邹晓东: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综合调研组”通过召开院系、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等,结合五个专题分工开展调研,在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改革对策建议和资源保障条件分析建议。
    
    
完善“一横多纵”学生培养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方向,增强广大教师、学生对“一横多纵”管理模式的认同;同时,进一步优化本科生院机构设置和职能,完善大类招生与培养机制,加强求是学院的工作力量,改善求是学院学生工作条件。
    
    
完善独立研究(院)机构管理体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制订《独立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独立研究院的准入评审制度;独立研究机构实行分类设置和管理;由科研院和社科院实行业务指导;加强考核与评估;职能部处积极配合各独立研究院,帮助解决相关问题;规范独立研究机构日常管理和加强党建工作。
    
    
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考核评价和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深入推进“1311”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学院(系)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稳定支持教师从事基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强化教书育人基本职责,完善政策环境。发挥院系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主体作用,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教育质量反馈机制,促进教学为主岗和团队教学岗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完善学校公共资源配置和保障机制对完善教室资源配置的意见建议:建立全校教室资源共享信息平台,逐步分离教室与科研实验用房,对现有部分教室进行改造,科学规划西区新建4万平方米教室。
    对完善学生活动场馆资源配置的意见建议:统筹规划西区艺术中心、学生活动服务中心、研究生教育保障中心、对外交流中心、体育场等建设,调整优化学校现有会议场馆及学生活动用房、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建立场馆相对集中管理体制,完善网上资源共享平台;增加向学生开放的教室数量。
    对完善财务资源配置的意见建议:推进财政资源向院系倾斜,理顺校院两级财务关系。
    
    
构建战略研究工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建立工作协同机制、专兼结合的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与工作激励机制,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战略咨询作用。
    
    (高楚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