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医院6号楼一楼病房,昨天,记者探望了102岁的王承绪老先生。
王老先生退休前是浙江大学教育系的教授,从事教育事业近80载,以其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和原创性的成果赢得了广泛声誉。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也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一直到八九十岁了,他还在带学生、写书。2008年以后,因为老伴去世,王老才住到浙江医院。
记者病房里走了一圈,屋子里除了病房常有的床和椅子,还有一张书桌,上头有上世纪30年代王老与一起留学同伴的合影,一张小儿子、浙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重鸣教授的外文报道剪报,一张和外孙女夫妻的合影,一张曾外孙的照片,还有一个“高等教育特别贡献奖”的小奖杯。
老爷子耳朵失聪,一般很少说话,平常自己看书看报,这段时间,又在温习《古文观止》。
王老带上助听器后,能和大家交流。但是老先生听我们说话非常费劲,我们不得不用书写来代替提问。
老先生一生最重师表,他跟记者谈到教师的德行,说:“做学问一定要诚实,可以博采众长,一定不能照搬照抄人家的东西,不要怕难,要自己创造。”
记者跟王老谈了一半,来了一位先生以前的学生,老先生说,今年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就是这个有出息的学生,出的一本书。
学生握着老师的手: “您很了不起!”
“嘿嘿,我是后来居上。”(王先生年轻的时候,曾经先到浙大借读,后来因为学业优异,被浙大正式录取,后来还获得了公费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回国后被竺可桢校长聘回浙大作教师,最后成为教育大家。)
“您最近身体怎么样?”
“哦哦,我都好的,好的,我在看你写的书。”
记者突然发现,这个时候的王老,耳朵完全不背嘛!和学生的交流就像父子间饭桌上的聊天,自然、温馨。这一份心有灵犀,叫旁人看得感动。
(本报记者 章咪佳)201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