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要国际化
记者:孟教授,大学的国际化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直接将其简化为教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两方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学需要国际化?
孟教授:国际化这个东西,大家都在说,但究竟什么是国际化呢?我曾经把德国高校已经存在的国际化元素列了一个表,包括学生师资和行政人员的流动性,教学和科研语言的多样化,国际化平台(比如国际研究生院、先进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境外办事处和分院等等。国际化的大学校园里允许多元文化的共存,同时也鼓励每个参与者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以国际学生的人数为例,大学要有多少外国人才算是好的呢?我想不一定是有50%外国人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应该说,国际化的大学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学,但最好的大学一定是国际化的。不过,国际化的程度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例。哈佛大学有自己的比例,本科多少,硕士多少,我们慕尼黑工业大学也有,按照这个指数的话我们已经达标了,我们目前的国际学生比例是19%。不过,这不是唯一的标准。
理论上讲,任何一群人都可以根据某种指标一分为二,只要彼此的数量不均等,就有多数和少数之分,如果少数那一类低于15%,那么它的优势就难以凸显。即便属于少数的这些人绝顶聪明,但面对绝对多数的那一类,他们必然觉得很孤立。在孤立状态下,能够拿到话语权就不错了,而这个话语权首先用来会捍卫和防守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进攻和说服别人。这样的团队肯定不是优化的。但是要把这个比例调到多少是最合适的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课题。如果我们不采取激励措施,团队的少数派永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积极地去推广
记者:大学的国际化是否会自然形成,比如通过教授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孟教授:我们认为大学的国际化要形成一种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积极推广,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如果仅仅依靠教授们通过自己参加国际会议,认识合作对象,然后开展合作,那么将来这些教授退休了,所有的联系都随之中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可能再过50年我们还是在原地踏步。
记者:慕尼黑工业大学在推进国际化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孟教授:在第一轮卓越计划的资助下,我们成立了国际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院(IGSSE)。它既鼓励理科和工科的研究团队共同申请课题,也鼓励和国际战略伙伴大学共同申请课题,并且对所有课题一律实施国际盲审和鉴定。我们鼓励博士生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并规定每一位博士生在读期间都必须在国外的合作大学至少进行3个月以上的合作研究并联合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生可获得足够的出国津贴。此外,我们还创建了先进研究院。它的使命是全方位吸引顶级科学家来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研究。进站的先进研究院院士中有资深科学家,有新秀,有企业界的创新骨干,有海外顶级科学家,也有校内产生的杰出人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分配时间和来访次数,大学的所有实验设备也向他们全面开放。先进研究院有一个专门的办公楼和开放式联谊中心,研究生们也可以参与其中。
记者: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和分校是否也属于推进国际化的举措之一?
孟教授:是的。我们还有一个计划叫“慕尼黑工业大学走向全球”,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北京、印度、布鲁塞尔、纽约和圣保罗5个地方设立了办事处。北京的办事处已经办了近6年,现在有两名工作人员。将来我们还要在日本和开罗设点。除了招生、咨询和联络,办事处还能起到校友联谊的效能,可以迅速给我们传回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第一手高教政策信息,告诉我们当地的人才需求政策。这样我们可以及时作出评估和反应,并对从这个地区来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慕尼黑工业大学比较有特色的还有新加坡分校。经过10年的建设,这个分校的硕士学位课程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还有集团型的科研项目在运行。我们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作也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发展。
如何开创和发展交叉学科
记者:慕尼黑工业大学在交叉学科的发展方面也独树一帜,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孟教授:加强内部交流也不能完全靠自发组织,所以我们自上而下地给一些指令性的意见,参与沟通和疏导。我们会用一些巧妙的方法,首先是硬件方面给他们提供联系的机会。比如专门建一个楼,里面就是可以交叉的学科混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感情,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合作。这样可能一开始是被动的,后来就变成主动的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为交叉学科提供土壤。
例如,我们成立了泛工程学院,里面设有一个泛工程学本科学位,希望学生掌握很宽泛的工程背景知识,之后他们可以在具体的工程专业里深造或者选完全不同的专业读硕士学位,工程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还创立了强调人文研究和社会责任的慕尼黑社会科技中心(MCTS)。几乎所有的大型交叉学科,像能源、绿色革命、水、生物材料等等都和民生有关。
在新的未来构想计划中,我们提出了4个集成式的科研中心,全部建立在打破现有院系分割的基础上,每一个都有它的使命。这不是说我们就此取消院系,每个学院都依然保留其核心学科,这是我们管理和生存的基础。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这些学院中会有一些可以横向连接的方向。比如机械学院,它的核心是机械设计制造,但它也有为这个核心服务的方向,如生产过程管理等等。这些方向的方法是通用的,完全可以应用在别的领域,因此我们从中区别出可以横向连接的方向,将它们与那些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方向放在一起,成立集成式的科研中心。任职于中心的教授们的老家仍可放在某一个学院中,但是他们可以两边兼职,中心的管理人员则是多样化的。这种科研中心从结构上相当于一个院系,只不过它是横向联络的,每个中心有相应的办公楼、专职的工作人员、科研项目和学生,这样保证了这个实体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大学的改革和创新并非易事,这样的改变会不会影响原先的优势?
孟教授: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谈创新才有意义。创新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但我们不追求那种半途而废的标新立异和形象工程。改革和创新从出现苗头到发展壮大,最后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结果是最好的。
(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