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 黄洁杰 记者 李长灿)“我不回避,浙大的贺海波事件,就像是一场学术不端的博览会。”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出席“科学道德和学风 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时,毫不避讳地自嘲说,虽然整个事件影响了院士、中国高校、科技界、医学界、国际学术打假界,让浙大的软实力受到冲击,但却也明明白白地揭示出了学校在管理上的缺失所在。
这场由杭州市科协主办的报告会,吸引了来自杭城的14所高校的代表,杭州师范大学钧儒厅内座无虚席。
杨卫的演讲贯通中西,用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大家分享了当前各大高校的学术生态,以非凡的勇气直面过去浙江大学在学术道德伦理领域遇到的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和大家分享维持正常学术生态秩序的经验。
整场报告分创新生态、和谐生态、诚信生态、开放生态四大内容。就创新来说,杨卫认为,创新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创新的高亢阶段,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才能天马行空地去创新。
“做学术要拥有积极的心态。科学的道路通常是崎岖不平的,需要良好的心态去容忍失败,失败才是创新之母。”杨卫说。
在互动环节,杭师大科教处长章鹏飞针对学术生态建设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征询意见;杨卫以最近浙大某位研究生的一稿多投行为为例说,不能有侥幸心理,白纸黑字是逃不掉的,说不定10年后就都被挖出来了。
“欧洲大学很少出现这些问题。国内要避免这种现象,主要是增强个人对于这种事件后果严重性的认识。”杨卫说,学校要将这种意识纳入通识课和思想教育课,从根基上建立学术诚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杨卫在现场特地展示了浙江大学的校徽,“希望大学生们能像鹰那样明目、扩胸,具有寻求真理的勇气,像鹰那样走向胜利。”杨卫说。
(201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