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科学家聚杭州进行了认真讨论

发布时间:2012-09-24来源:杭州日报


    这两年,关于论文抄袭的案例,频繁见诸报端。那么,在写论文的时候,抄用多少别人的语言,才算是“多”?这其实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话题。
    
    
这两天,第三届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来自中国科学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及中美两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从“署名权和名誉”、“利益冲突”、“剽窃和原创作品”以及“合作”等四个专题展开案例分析与交流讨论。其中一条就重点讨论了这个“抄袭”的界定问题。
    
    
焦点:抄多少算是多?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学研究生Yuchen Cao介绍说,有关剽窃,一个案例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一个中国的博士后到了美国去工作;第二个版本,则是美国的博士后到中国工作
    
    
明尼苏达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Melissa Anderson说:关于学术剽窃的定义,不仅是数字的剽窃,更多是内容和思想的剽窃,不幸的是更多学生也会有剽窃行为,对他们的文章进行检查,然后他们到软件当中进行检查,发现有很多词类似,可能会认为是剽窃,所以他们把这些词替换掉,最终他们避免从字数的角度来被怀疑是剽窃,但是他们在内容和思想层面来说依然是剽窃,所以我觉得思想和内容的剽窃不能够简单用字数来进行衡量。其实更主要的是我们引用别人的文字,但没有指出是别人那里引用来的。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则说:我觉得这个跟学科有关系,比如说在化学里,你在讨论化合物结构的时候,其实它就是名字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它的整个结构,它的分子结合角度,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措词不重要,而这个化合物本身才是重要的。但在人文和社会学科当中,我觉得措词真的非常重要。
    
    
科学道德要从幼儿园开始教育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责任、人权及法律项目主任Mark S· Frankel说, 美国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在过去的30天当中,我们就曝出两大事件。第一个事件是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所报道的大家都知道的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arc Hauser因学术不端行为遭到离职一年的处分。
    
    
就在消息发布的几天前,有消息称,又是在哈佛大学,100多名学生因在去年春天带回家的期末考试中有作弊嫌疑而被调查。
    
    
Mark S·Frankel认为,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不能低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但最终仅有规章制度还是不够的。教育才能培植科学研究者端正的学术行为习惯。这样,科研者端正学术行为就不仅是因为社会告诉他们要遵纪守法,而更多的是因为端正学术行为对科学和社会是有益的。
    
    
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说,“很多人不知道科学道德是什么,到了大学以后我们突然告诉他们——你们要注意道德教育,你们要注意自己的科学道德,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告诉他们,到了大学,我们没有机会再扳回来了。”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会议闭幕总结的讲话中建议,中美双方合作将会议中大家提供的真实案例及分析汇集编辑成册,供双方共同在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中使用。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科学家们的一致赞同。
    
    (201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