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国际联合专科医生培训中心昨落户浙医二院

发布时间:2012-10-10来源:今日早报


    昨天,国内首家国际联合专科医生培训中心落户浙大附属第二医院,将和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我国乃至全球有志于成为专科医生的年轻医生们。
    
    
培养一名专科医生,美国至少15年
    

    
“美国模式太长,中国模式太短,我们希望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推动国内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的变革,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王院长就被公派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培训一年,这一年的培训课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老师的培训课程非常细致,我主修的是介入治疗,导师是手把手一步一步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王院长回忆,和医生个体的摸爬滚打相比,规范化的培训,有利于医生快速成才。
    
    
据了解,在美国培养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5年,以心内科介入治疗的专科医生为例,必须先在大学理科专业读四年,然后才能以100比1的比例,考取医学院,四年医学院学习结束并考试合格后,才可以申请住院医生,先在大内科培训3年,然后在心内科培训3年,最后在介入专科学习3年,才能成为心内科介入治疗的专科医生。美国技术培养一名社区医生,也需要至少八年时间。
    
    
我国对专科医生的培养,起步较晚
    

    
“美国模式很专业,但是费时较长。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医生,对于居民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美国模式提示我们,可以提高专科医生的培训水平。”王院长说。
    
    
对于专科医生的培训,我国起步比较晚。2006年曾经出台《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总则)暂行规定》,要求对于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等的人员,进行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主要采取相关临床科室轮转的方式,时间一般为3年;亚专科培训阶段,以参加本亚专科的临床实践为主,时间一般为1-4年。
    
    
但因为各方面原因,该培养模式的进展比较缓慢。
    
    
同时,虽然目前我国已有医生执业资格考试,但是这种考试仅是医生的入行考试,但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医生则无从考量。比如,不少医科生从学校毕业后,有些可能在科室轮转一年,有些两年就走上临床岗位;学习轮转的内容也不统一。
    
    
长期以来,专科医生培训和考试系统的缺失造成了医生们知识水平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不同。这也就是很多患者质疑的“每看一个大夫就得出一个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一怪现象所产生的根源。
    
    
联合培养模式面向全球各地的医生
    

    
“没有一个模式是适应所有地方的,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各有利弊,我们成立的这个联合培训中心,综合了两者的优点。”王院长说。
    
    
联合培训中心首先将在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和普外科三个科室推广,将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中国浙江大学的专家共同培训。结合远程和实地的一体化学习模式,通过亲自操作实践、病例讨论、文献报告会、大查房、研讨会等方式,培养医生快速掌握专科方面的技术。
    
    
“我们拥有非常强的病理诊断项目以及放射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同时还拥有一个强大的动物模型培训和实验平台,这些优势都将和培训中心共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布鲁克(音)先生说。
    
    
“和美国相比,国内拥有大量的患者,培养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在专科技术上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强强联合,欢迎国内的医生乃至世界各地的医生来培训中心进行专科培训。”王院长说。
    
    
据了解,在中心成立之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浙医二院已经合作了三年,两者交换了不少医学生和医生。上周,一名澳洲籍的住院医生刚刚离开心内科,回到国内进一步深造。在离开前,他还写信感谢浙二的培训。
    
    
“未来,我们将制定不同的培训套餐,根据待培训者的情况,设计培训课程。”王院长说。
    
    (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