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上午,在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上,来自C9高校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9+3)的校长们,以“大学与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主题,进行了研讨。
机遇 挑战
社会观念、办学环境的改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互联网文化和海量信息的涌现等,给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表示,大学要始终坚守育人为本和学术优先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一个培养科技拔尖人才的土壤和环境。他的观点得到校长们的一致认同。
“对文化的了解,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清楚人性的善恶,懂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互联网文化和大量的信息成为思想的“杀手”,使得人们忽视思想、思考和人文关怀。“大学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变化,使好的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的力量,产生推动时代发展的正能量。”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以前,社会给大学钱,大学给社会人才、知识。现在,社会也给大学人才培养和知识,大学也是一直在给社会赚钱,这是一个双赢的观念。” 他认为,大学要力求通过开展知识交流,以促进区域及全球发展,同时为教研人员和学生造就机会,冀能于应用专业知识并将其商业化时受惠。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认为,如何融合和传承多元文化,如何形成大学的自身文化特色和社会引领能力,如何构建师生和谐共生的校园行为文化等是改善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的挑战,要通过“凝练—融汇—导行—创新”的方式,完善和健全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培育关键文化生态圈,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
对话 交流
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路径。在当前国际环境相当复杂的形势下,校长们认为,更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价值观,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文化。“必须强调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在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中进行文化创新。”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说。
“不同的文化是需要对话的,但对话是需要有基础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世界上其他文化或者文明的人群对你的承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建议,应该到海外去建一些当代中国的研究中心或中国的古典研究中心,“我们不是为了去展示,或宣传,而是要跟他们一起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取得共识,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来。”
“我们的学生要是将来在世界上能有贡献的话,他的眼光一定要国际化。但国际化不等于一体化。”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说,国际化并非盲目学习和采用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不是独尊英语为唯一的授课、学习和研究语言。“我们应该学会更透彻了解全球议题和其它地区的问题,并令其它地区明白和欣赏我们的文化。我们应明白文化的多元化和差异,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同样认为,中国教育要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创新与传承。他说,今日的中国社会广受西方思想影响。然而,西方价值不见得完全符合中国需要,中国一些传统观念也值得保留,中西文化概念的平衡互补对我国长远发展尤其重要。“要搜集全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点,同时保存中国文化好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把西方整个搬过来,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平台 载体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呼唤大学的教育改革,与会校长纷纷结合本校实际建言献策。“文化的本质是为生活提供梦想,学校发展的愿景应该与每位老师的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建议,要从提升大学形象辐射能力,重视新媒体的作用,推进国际化战略入手,增进大学文化交流的平台;从提升服务导向能力和培育校园原创文化入手,激发大学创新的平台。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尽管很多,但建设一流大学博物馆是一个重要选择。“大学博物馆在文化育人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建设正逢其时。”他建议,要从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的高度推动我国大学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把大学博物馆建设成为文化国际交流的“新窗口”。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文科超越大学而存在,当代大学肩负着重振文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认为,文科发展要做到“有文有质”、“有魂”。“有文有质”,强调文科需要突破自身而发展,通过实现“文与质融”、“文以质胜”、“文以质显”,不断拓展内涵,提升质量。“有魂”,强调文科对其它学科具有引领支撑作用,在实践当中,通过人文精神的价值辐射、人文教育的通识辐射、人文范式的跨学科辐射,进一步拓展文科的影响力。
(文 高楚清/摄影 古越)
机遇 挑战
社会观念、办学环境的改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互联网文化和海量信息的涌现等,给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表示,大学要始终坚守育人为本和学术优先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一个培养科技拔尖人才的土壤和环境。他的观点得到校长们的一致认同。
“对文化的了解,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清楚人性的善恶,懂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互联网文化和大量的信息成为思想的“杀手”,使得人们忽视思想、思考和人文关怀。“大学必须严肃对待这种变化,使好的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的力量,产生推动时代发展的正能量。”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以前,社会给大学钱,大学给社会人才、知识。现在,社会也给大学人才培养和知识,大学也是一直在给社会赚钱,这是一个双赢的观念。” 他认为,大学要力求通过开展知识交流,以促进区域及全球发展,同时为教研人员和学生造就机会,冀能于应用专业知识并将其商业化时受惠。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认为,如何融合和传承多元文化,如何形成大学的自身文化特色和社会引领能力,如何构建师生和谐共生的校园行为文化等是改善大学文化生态面临的挑战,要通过“凝练—融汇—导行—创新”的方式,完善和健全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培育关键文化生态圈,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
对话 交流
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路径。在当前国际环境相当复杂的形势下,校长们认为,更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价值观,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文化。“必须强调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在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中进行文化创新。”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说。
“不同的文化是需要对话的,但对话是需要有基础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世界上其他文化或者文明的人群对你的承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建议,应该到海外去建一些当代中国的研究中心或中国的古典研究中心,“我们不是为了去展示,或宣传,而是要跟他们一起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取得共识,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来。”
“我们的学生要是将来在世界上能有贡献的话,他的眼光一定要国际化。但国际化不等于一体化。”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说,国际化并非盲目学习和采用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不是独尊英语为唯一的授课、学习和研究语言。“我们应该学会更透彻了解全球议题和其它地区的问题,并令其它地区明白和欣赏我们的文化。我们应明白文化的多元化和差异,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同样认为,中国教育要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创新与传承。他说,今日的中国社会广受西方思想影响。然而,西方价值不见得完全符合中国需要,中国一些传统观念也值得保留,中西文化概念的平衡互补对我国长远发展尤其重要。“要搜集全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点,同时保存中国文化好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把西方整个搬过来,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平台 载体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呼唤大学的教育改革,与会校长纷纷结合本校实际建言献策。“文化的本质是为生活提供梦想,学校发展的愿景应该与每位老师的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建议,要从提升大学形象辐射能力,重视新媒体的作用,推进国际化战略入手,增进大学文化交流的平台;从提升服务导向能力和培育校园原创文化入手,激发大学创新的平台。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尽管很多,但建设一流大学博物馆是一个重要选择。“大学博物馆在文化育人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建设正逢其时。”他建议,要从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的高度推动我国大学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把大学博物馆建设成为文化国际交流的“新窗口”。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文科超越大学而存在,当代大学肩负着重振文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认为,文科发展要做到“有文有质”、“有魂”。“有文有质”,强调文科需要突破自身而发展,通过实现“文与质融”、“文以质胜”、“文以质显”,不断拓展内涵,提升质量。“有魂”,强调文科对其它学科具有引领支撑作用,在实践当中,通过人文精神的价值辐射、人文教育的通识辐射、人文范式的跨学科辐射,进一步拓展文科的影响力。
(文 高楚清/摄影 古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