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1日电(记者 韦慧)最近是应届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期。记者在采访中屡屡听见学生抱怨:“四年文科学下来,感觉什么都没学会,更别说晦涩难懂的中国古典文学了,真是一问三不知啊。”记者不禁想问,是否临阵磨枪的学习方法让中国文化成了瞬间的记忆,而这种“粗暴”的学法难道只是学生的问题吗?
记者接触过的文科生中,很多是因为高考报了像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失败后被调剂过来的。真正“研究”中国文化恐怕只是在考试前的一个礼拜。而这种“生背”式的学习方法只能应付即将面临的考试,过后便记忆瞬间消失。
文科的学生尚且如此,理工科的学生对文科课程恐怕只能“应付了事”。一位理科生曾跟记者说:“上大学语文只是为了修够学分,能过就行,科研压力那么大哪有时间阅读经典啊。”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上,12所来自中国一流大学的校长畅谈“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谈到:“不要让理工的老师觉得文科的课全是卫生课,你应该要有一定的高度,要对它的形成、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教育改革”、“大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战略”……当校长们大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与会者却听不到太多具体的做法。在大学里,期末闭卷考试让学生继续回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却让很多学生选择“翘”课去实习,学生称老师为“老板”,学术造假时有发生。
大学是一片净土,但现在却掺杂太多功利化色彩。以前,做导弹的比不过卖茶叶蛋的,但我们的科学家仍旧满怀热忱。而现在,急功近利、学术不端、师德不良、浮躁之风不同程度存在;学术江湖中的官商气、争名夺利较为普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学培养人只能“偏”其道。
传承文化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需要去功利化,只有这样才能领会文化的精髓及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就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的那样:“文化基因要植入到年轻人的脑子里去,否则文化没办法延续。”
文化不是宣传,更不是广告。传承中国文化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大学转变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去功利变纯净。最关键的,需要包括大学在内的所有主体的积极行动。
(2012-10-11)